王阳明最早提出了“知行合一”,当今大众也积极践行知与行,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讲得头头是道,依然肥胖如牛,依然见识浅薄,依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的现状呢?答案就是:没有认识到知与行是一体的。
在《《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一书中,作者何伊凡提出:“‘知行合一’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本书的作者是商业观察家,他以自己创业的经历为基石,在观察了上百位成功人士后,发现成事的根本在于知行力。知行力=一元×故事×复盘=(提纯力+拆解力+简化力)×(共鸣力+结构力+结晶力)×(自省力+提问力+螺旋力)。
在书中,作者以知行力为核心,将书籍分为三部分,由“一元”、“故事”和“复盘”构成。而每个部分又由三个力构成,遵循由知到行、由行到知,再到知行合一的框架,详细介绍知行力到底是如何助人成事的。
01构建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
作者在文中说:“只有具备了知行力,才能构建起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
知和行是一体的,并非是分离的。当你把不同的知识进行拼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算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长此以往,你的能力会得到提升,也有助于树立自身形象,更好地成事。
张瑞敏是海尔的创始人。他不爱混圈子,却爱和一些经济学家、商学院教授聊天。除此外,他一周会读两本以上的书。
记得在一次40来分钟的演讲中,他引用了老子、柏拉图、莎士比亚等众多人的理论知识或作品,上演了一场知识盛宴。这不仅赢得了现场的掌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家形象,还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所以,平时在读书时,学会广泛涉猎,有意识地连接起各类知识的拼图,形成内化,强化自身知行力。
久而久之,自身的核心认知拼图便会越来越大,应用知识时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读书学习就像拼图,每一个知识板块都是相互交织的,有意地去探寻,刻意去将知识咬合,
你的阅读力会提升,学习力也会提升。
02让讲故事成为你成事的利器
如果说构建知识拼图是为了更好地践行,那么,践行讲故事是为了进一步助你成事。
不过,“讲故事不是忽悠,而是把自己也相信的事传递出去,促使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改变,否则就背离了知行力。”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故事。可比起听故事,讲故事更有价值。当你向别人讲自己也相信的故事后,你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也影响了他人,你会发现讲故事也可以践行知行力。
说说我自己的例子。我早上上班一直有吃早饭的习惯,只要没到点,我都坚持吃完早饭上班。因为,之前因为不吃早饭差点晕倒。后来,我有意识地吃早饭,让自己活得健康些。何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护本钱得从吃早饭做起。有人问我时,我也是实话实说。
久而久之,和我走得近的人也开始吃早饭,从1天到2天,从3天到4天……后来一直坚持着。看到朋友的变化,我也更加认可吃早饭的行为,一直践行着。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没有了低血糖的现象,身体更加健康了。
所以,给别人讲你坚信的故事,是成就他人,更是成就自己。不过,你内心深处必须坚信自己是要建造宫殿,而不是只挂出建宫殿的幌子。
03知行力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
知行力说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致良知。简单说,就是拥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拥有好的品德。一旦拥有了好的品德,无形中能帮助你树立好的形象,更好地成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致力于消除贫穷。当她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后,请求离开学校和修会。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允许。1947年,加尔各答涌入了很多难民,霍乱、麻风病接踵而至。
面对如此境况,特蕾莎修女依然坚定自己的想法,想要出去帮助难民。有感于特蕾莎的高尚品质,
请求予以通过。从此以后,她穿梭于贫困的人群中,救死扶伤,成立垂死收容所,为贫困之人带去温暖、尊严与希望。
2009年10月4日,特蕾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她逝世后,以国葬下葬,三位女王和总统参加她的葬礼,政府要员多达400人。
所以,要想达到知行力的最高境界,不妨从致良知做起。怎么做呢?比如,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不要躺平,跳出舒适圈。从自我做起,认真学习工作,完善自我的人格。为小家庭出力,让家人过得更好;为社会做贡献,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由此看来,知行力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而致良知在于拥有一颗利他之心。利他,其实也是利己。
04结语
知行合一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作者何伊凡以自身的经验,结合多年观察,向我们展示了知行力的可贵,也为我们成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比起错误的践行,不行动才是最大的遗憾。
作者在文中说:“那些岔路口,也都是本质的破碎表现,折射出“本质”到底是什么,回望过往种种,你的本性和真心、你所要找寻的终极目标,都已经隐藏其中。”
所以,从现在起,真正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以个人为起点,完善自我。
以家庭为单位,打造幸福生活。
以社会为终点,塑造美好人生,实现人生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