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道德经》第6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曾专程拜会老子。回去之后,孔子跟弟子说他对老子的印象: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的话可翻译为:“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子把老子看得很高,但并没有把他神话。把他比喻为龙,也只是表达自己对老子的景仰之情罢了。
因此,我也坚持认为,对于老子这个人,我们要抱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要把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我们对他关于“道”的解释,也不可以越讲越复杂,越讲越玄乎,让人完全不得要领。
我认为,老子在这里并没有讲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为了说明道或者规律这个抽象的东西的存在,举了一个例子、打了一个比喻而已。
面对一脸茫然的尹喜,老子说,你守在涵谷关这个地方,对山谷一定非常熟悉。所有的山谷,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不管有人无人,它都充满生机而且具有很神奇的连绵不绝的生命力。山谷很象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就是下崽的地方,天地之间的万物,仿佛就是从那里生出来的。而且,它还会连绵不绝地生出更多东西。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这段话,是借谷神和玄牝来说明道的特征。我认为并不恰当。老子只是借用大自然的现象,来证明道或者规律的存在而已。
道或者规律是永恒存在的,但又是抽象的。一般的人都会问,你说的道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见摸不着呢?
于是,老子就举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为什么谷神不死,而且犹如玄牝之门,源源不断的生出万物?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现象背后,有道或规律存在,并持续地发挥着作用。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人,认为老子把道比喻为谷神和玄牝,或者认为谷神和玄牝是道的别称。其实这不仅错误,而且是把简单的概念神秘化、复杂化。
在我看来,谷神不死只是一个例子,是为了证明道的存在。玄牝之门只是一个比喻,谷神是本体,玄牝是喻体。老子要这么说,只是为了通俗易懂,不是为了让你更加的莫名其妙。
一些人抓住玄牝这个喻体来解释道的特征,本来就已经舍本逐末,更何况,玄牝这个喻体的本体是谷神,那么所有的解释,离道本身更是十万八千里了。
至于老子拿雌性生殖器来打比喻,许多人觉得有点粗俗。可是我们忘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并不象现代人有那么多“文明的禁忌”。现代人觉得不够文明和文雅的东西,在古人看来,却是多么地平常而自然。
更何况,20世纪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依德在讨论人格发展时,强调力比多(性本能)的影响。而力比多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自出生到青春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当你把这种论述视为科学的时候,还会觉得粗俗吗?
在论及人与文明的关系时,弗洛伊德也把人类的住房称为母亲的替代物,说:“子宫是第一个住房,人类十有八九还留恋它,因为那里安全舒畅。”
最后,我想从写作的角度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不要相信“文无定法”的鬼话。 各种各样的文章,背后一定都是有规律(道)可循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不懂门道,就是没有发现和掌握规律。如果没有掌握和遵循规律,是写不出文章和写不出好文章的。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熟练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就闹着要自由写作,可最终写出的文章,大都文理不通,逻辑混乱,不堪入目。
第二,必须掌握最有效的写作技巧。讲解一个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道理,中国古人不喜欢也不习惯使用抽象的方法。而要把概念和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他们最为常用的方法无外乎以下三种:举例、比喻和类比。
其实,这三种表达方法,古今中外都是最为常用的。我只是想提醒各位,写文章的时候,这三种方法,你有刻意的练习,有自觉的使用吗?
加入呆萌写作训练营,微1872336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