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科技和创新的伙伴们,肯定对波音“星际客机”的频繁推迟返回,直至NASA宣布无限期推迟返回,颇有感慨。
两名由波音”星际客机“搭载的美国宇航员被困“国际空间站”中,因氦气泄漏等技术故障导致返航时间一再推迟。
目前有实力和能力前往国际空间站接人的,只有马斯克的“龙”飞船,俄罗斯的”联盟号“和咱们的”神舟飞船"以及“天宫空间站”。
波音“星际客机”回不来“龙飞船”停飞只有摇人了
原计划在5月初进行的波音星际客机首次载人发射因技术问题和氦气泄漏推迟了至少3次。
最终在6月初发射,结果经历了4次氦气泄漏和28个推进器中5次故障,导致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花费了27小时,远超正常时间。
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天宫空间站,快速交汇对接仅仅需要几个小时而已……
不难想象,航天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在太空中,压力有多大。
原定计划“星际客机”是在6月14日返回,但在6月11日时,NASA宣布星际客机返回时间推迟,6月14日,NASA又宣布将飞船返回时间再次推迟……直到最近再次宣布,还要推迟……
星际客机返航时间,遥遥无期;
可能,只有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或者马斯克的“龙”飞船紧急发射了!咱们国家的神舟飞船,NASA要开放对接,我们也可以紧急发射去接人吗?
在这场太空危机中,西方媒体最初将希望寄托在了“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上。
SpaceX在近年凭借其猎鹰9号火箭和载人龙飞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然而在7月13日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失败后被停飞,目前无法承接任何发射任务。
这一失利让原本寄希望于“钢铁侠”的“波音”陷入了失望和焦虑之中。
其实,FSHD光哥粗略分析,最坏的情况,至少可以这样:
神舟飞船到空间站附近,然后打开舱门,让国际空间站的人,穿着舱外宇航服来蹭船。
是否可行,咱们评论区见。
10年前
一个降生含着金钥匙
一个却是寒门子弟
美国的私营企业参与NASA的国家航空体系竞争,源自于美国航空航天体系的重大改革和创新。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由私营企业来竞标执行货物和人员的航空航天。
波音和马斯克的SpaceX两家公司都是在2014年首次获得美国宇航局(NASA)的合同,旨在开发能够将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ISS)的飞船,分别建造“星际客机”和“龙”飞船。
颇有现实意义的是:
马斯克的SpaceX和波音公司分别从NASA获得26亿和42亿美元的合同,用以建造各自的载人龙飞船和“星际客机”载人飞船。相比与“龙”飞船, 波音的“星际客机”简直就是含着金钥匙降生的富贵命。
2012年,马斯克接受CBS《60分钟》栏目采访,眼含泪水,几度哽咽。马斯克接受采访的的视频片段在网上广为流传,看哭了不少人。
马斯克的“龙飞船”说是寒门子弟一点不为过,很显然当年并不被看好。
赞誉泪水和努力的,是SpaceX的巨大成功。
2010年12月8日第一代货运“龙”飞船于试飞成功。
2012年5月22日飞船发射成功。
2020年第一代货运“龙”飞船已退役。
十年间,龙飞船共发射22次,其中1次试飞,1次失败,20次成功入轨。
意志与体制的较量
来自美丽国航天领域的思考
波音的表现,技术问题频发,管理混乱,让人不禁质疑:一个拥有如此多资源的企业,为什么会屡屡失误?
波音的表现,引发我们对责任心和执行力的深刻思考,对体质僵化的思考。
对航天员的敬佩之情也让我们意识到,航天事业不仅需要技术的进步,更需要管理的提升和执行的严谨。
而马斯克领导下的SpaceX,用更少的资源,提前完成任务,成功不断。马斯克做对了什么?
光哥简单总结:管理效率高,敢于使用先进技术、不怕失败,用绝对创新的意志,去打败体质的桎梏。
龙飞船的成功
局外人马斯克的偏执
马斯克当年,是顶着骂名,努力地偏执地进军航天事业。创新的基因,可能就存在那本当年的畅销书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至于接两位宇航员回地球,光哥认为这件事可以这么干(以下均为光哥妄想)。
因《沃尔夫条款》导致我们的运载火箭无法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目前只能寄希望于咱们的“天宫空间站”。
据光哥了解,“天宫空间站”通常在低地球轨道运行,轨道倾角约为41.5度。
“国际空间站”通常也会在类似的低地球轨道运行。
再让”国际空间站“进行轨道调整(轨道提升和变轨)来逐步接近“天宫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和倾角。
最终,“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空间站”会进入一个交会轨道。
在最近距离的时候,让“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绑上牵引绳用机械臂送出来,“天宫空间站”再用机械臂接住送过来的宇航员,完成交接。
各位伙伴,咱们的神舟飞船,能和NASA达成协议,上去接人吗?
你们有啥想对波音,或者马斯克说的?
光哥承诺向马斯克传达(只负责承诺,不负责实现承诺)。
其实,创新的事业,总是九死一生,光哥热爱的FSHD技术,也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