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深度工作的文字,好几次这种感觉冲上心头:沉浸到正在做的一件事中,原来是这么容易感受到快乐。因此,也写几句心里话。
投入任何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无论它是否与你当前从事的职业相关,让我都暂且把它成为“深度工作”,为了形容一种沉浸的状态。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前者鼓励个人积极参与,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后者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这一点在疫情期间很好地被证明了。假期隔离在家不能出门的时候,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度过闲暇时光,打牌、跳舞、追剧,但仍然觉得心中空虚发慌,因为每天的生活,只为了打发那看似多到用不完的空余时间。
意识到手头有工作等待处理时,反而让悬着的心踏实了下来。即便是前后折腾数小时参与一场“厨房魔术”,也比其他的娱乐更令人真正愉悦。
在厨房探索做出新美食的过程中,身心也是全程投入的,既要动脑,也要动手。最后,有形的成果-美食-让之前一切的投入都变得值得。
这就像收到一件坏掉的机器,努力修好它,然后享受具象化的成功之喜悦(车子靠自己的动力驶出店铺),获得一种实在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正是那些在迷茫的日子里孜孜追求的。
做一件事,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在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事的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这时身心会有一种最优体验,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感觉,称之为“心流”。
心流是一个减熵的过程。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有无数念头闪过,犹如万马奔腾,这些念头相互冲突,争夺着你的注意力,抢夺大脑的控制权,这种状态下内心是非常混乱的。
但投入状态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这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概念,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其著作《心流》。
任何创造性的工作,从无到有、从负到正、从零到整,都需要这样专注的投入行为。即使是只为了感受幸福,也能从中找到答案。
为了获得足够多的深度工作的可能,卡尔·荣格在想要实现心理学的变革时,到树林中建起了一处隐居所。荣格的伯林根塔楼为他提供了保持深度思考的场所,他在这里将技能加以应用,产出了具有惊人独创性的成果,以至改变了世界。
对普通人而言,也许无法做到像大师那样特立独行离群索居(事实上荣格在完成思考和写作之余也会在诊所给人看病,并且参加咖啡屋的讨论活动),但要相信,投入的习惯也可以培养。
有的人可以在每个工作日上午开始上班之前,早早起床,给自己争取两个小时或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例如早晨5点到7点,从无例外(蔡澜、村上春树、连岳等人都是如此)。
这当然要求有碾压常人的决心和毅力了,但一旦养成习惯,受益也颇为丰厚。
即便做不到,也可以有自己的投入哲学。从中学时代起,我开始喜欢上在晚自习结束回到家一切安静了下来之后,看书或写日记,这样的习惯也一直保留。
也许有更多的人感受同我一样,觉得白天嘈杂和被打断的频率太高,而夜晚的干扰更少,思路更清晰,所以喜欢在夜里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空间。
有很多的写文思路和计划,也都是在夜晚梳理出来的。一旦投入其中,可能不需要多么绞尽脑汁,任由大脑先发挥,也足够释放表达欲了。高度投入和集中注意力之后,做一些调节活动,再回过头看看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投入的快乐,投入者都会认同。
活出投入的、专注的人生,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