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感慨自己的能力与时间流逝的速度一点都不匹配,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不停地给自己加课,似乎把课买回来就能变成自己的学识似的。残酷的现实是,我还是原来的我。直到我看完这本《奇特的一生》,才明白:与其说时间管理,不如说管理自己。而管理自己的前提是你必须知道自己要过怎样的一生。认识自己并找到人生的意义与方向才能说管理自己,否则应该朝哪个方向去管,管理标准是什么?
我是带着问题看这本书的:如何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这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一个人可以将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坚持了56年?他为何会在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一口气看完了前半部分并且在第二天又从头到尾看了第二遍。这不仅是一本围绕探索柳比歇夫传奇一生的纪实性散文也是一本引导大家思考人生意义的书。虽然本书最后并没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更多地是倡导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这一生应该如何过,如何能过得更好。
实际上,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我更是这样。读完本书的第二天,我就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依葫芦画瓢做时间统计,同时还指望这个方法能帮助自己带来成效。现实统计的结果是:几天下来,每天浪费在闲聊上的时间有4-6个小时!这个统计让我很崩溃,内心非常抗拒。由此,也让我更想要了解柳比歇夫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28岁,柳比歇夫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昆虫分类学。他一生著书、评论、写信无数,产量惊人。 1963年,他当年的有效工作时间更是达到了2006个小时。据说这是纯工作时间,换言之,就是剔除了为工作查文献、准备物料等等的时间。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做到了“令人发指”地详细与精确。日期、事件、包括见了什么人,用了多长时间,他不看表却将所用时长预估的误差率控制在1%,如果不是大量的举证,我宁愿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而我眼中刻板、生硬、不懂生活的科学家形象也完全被颠覆了,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活在我们普通人中间,似乎又不在。
作者并未用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笔下这位主人公,而是在书中客观地转载了柳比歇夫大量的“时间账簿”与书信,随着阅读地深入,一个善良有爱、严谨客观、对自己不断有新要求的鲜活生命瞬间呈现在我面前,我爱上了这个将道德素养放在第一位,能写会道又有生活情趣的科学家。
时间是不可再生资源,对每个人来说每天都是24小时,而作者笔下的柳比歇夫却将他的一生活成了某些人的几辈子。跟随作者的视角,在一点点靠近作者笔下的柳比歇夫同时也渐渐明白:因为他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所以他除了能精确感知时间,并坚持每日、每月、每年统计与总结以外,他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围绕着他的目标进行的。
这不是一本讲时间管理方法的书,而是将笔墨着重在分析这个方法对柳比歇夫一生的影响上,并且作者带着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求证与反思、循循善诱中写完此书。他也有着同样的发心: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能做到—怎么样更好得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