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最见怪不怪的就是转行了。
转行这个词早被人们弄臭了,谁敢轻易说出这个词,就代表着放弃、背叛,甚至是失败。很少有人鼓励别人转行,HR也不敢乱指点吧。
但你要说自己【跨界】了,那就显得高级多了。哈哈,换一个词,对事物的定义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转行:有彻底丢弃的含义,跨度会比较大,是对之前作为的否定,在转行后还能继续用上的原有人脉和原有技能也不确定,有的就慢慢丢失了,有的配合新行业还能发挥余热。
转行也分大转和小转,修车的去卖车,开车品店,做车知识自媒体,这是小转。
修车的修了20年不想修了,拿着存款跟人合伙干别的,这是大转。
还有一种转行是最为不保险的,就是曾经在一大公司里从事基层工作十余年突然要转行,即便转了也还是在基层,可能还不如以前。
跨界:带有尝试的意味,不完全脱离原有的体系,再挪用一些资源和精力进行资产重组,把新事业看做实验田,是事业上的“二胎”。
林依轮做辣酱去了,包贝尔开火锅店去了,薛之谦玩串串香去了,英语老师搞手机去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有人说了,他们可是明星,有钱有权有地位,做什么事都容易成功。不,英语老师可不是。
他们也许就是我标题中讲到的那些人,但不仅限于此。每个人的【小目标】不一样,一个亿的目标在你看来是遥不可及,在大佬看来只是弹指一挥间。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个游乐场,父辈那种一辈子在一个行业干到退休的精神,现在已经难觅踪影。就连我的父亲也曾放弃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做点赚钱的买卖。
现在,甚至是刚毕业就转行的都比比皆是。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太快了,就业太困难了,一些专业的供需关系根本就严重失衡,所学与所用,经常无法良好的转换,对死磕能带来的效益也不确定。有的人会当机立断。
我们早已经不是那个按劳分配的时代了,每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会有天花板,在市场经济中,不进就会退。不变就会石化。
那些还在坚持的人是因为他们已经在某个游乐场游刃有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各自安好。其他的人根本是很难再玩出什么新花样。当然也有为了生活继续坚持下去的。一旦有新力量加入,新老都是观望,后期要么就是搞联创,要么就是抓紧磊筑自己的高墙。
这个时候,就怕天有不测风云,来几个在其他行业玩腻了,比那些坚持的人更游刃有余的主。各种新玩法,新模式,新资本,新人才介入,这大招你是不接也得接。
看过《一出好戏》的人都知道最后那个片段,游轮12天来一次,游轮来了,人们迟早知道游轮要来了,谁还愿意在那个破环境里挣扎呢,在破烂的环境里争个高低上下太low了。
乘着游轮离开那个局限的小岛才是上策。
《一出好戏》的【游轮】就代表着【趋势】。12年来一次,趋势来了,在大势面前,靠虚假言论去愚弄岛上的人相信过去,已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要离开自己曾经的那个小岛,那个资源匮乏,破烂不堪的小岛,让岛上的人自娱自乐吧。
跨界靠的是积累,转行靠的是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和干劲在35岁左右是最充沛的,一个人的资源通常要等到40多岁才能够慢慢积累起来。
所以,很多人在20到35岁之间会做很多尝试,跳来跳去,转来转去,这其实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个人能力强,于整体社会来说不好。上层都希望下层尽量的稳定,极其稳定,这样才能够构建更高的围墙。如果,大部分人平均一年换一次工作,换一个行业,那整个社会秩序就会乱套,所以我们经历过那个按劳分配的年代,也经历过自由经济的年代。
现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面是群雄割据,高筑墙,广积粮。一面是疯狂洗牌,老旧接替。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国家又要鼓励创业。因为创业公司是整个社会的实验田,是国家复兴计划的【二胎】,但,他可不希望真的全民创业,那泡沫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创业总是那么诱人,但他就像做了千万次实验的小白鼠,只有那么几只最后存活了。如此这般,也在所不辞。
每个人都要有跨界的准备,也要有转行的能力。
记住,不在一个小岛上混迹,那只是暂时保存实力。记得,游轮每12天会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