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在江畔缓缓而行,得遇渔夫,渔夫唱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几百年后,唐太宗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谨记,水如历史的明镜,清晰地照出人生百态,世事无常。
在上古神话中,炎帝的女儿精卫游玩于东海,不幸溺毙。死后,灵魂不灭,化为神鸟,叼衔石木,投于东海,意欲填平大海,以报此仇。后世人们对精卫百折不回的毅力表示钦佩,我却于无垠的海上望见了人类与水的关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能够包容自然界无数的生物,接纳人类对它的探索,但是同样能够发起海啸,引起震动,夺人性命。人与水,相生相克,人们依赖它,利用它,更应该敬畏它。
上古时期,黄河泛滥,鲧、禹受命于尧、舜二帝,治理水灾。鲧治水失败,被处刑法。禹接任父亲的工作,治水十三载,方平黄河水患。他父亲用“堵”的方法治水,他却发现了“堵”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后期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他用了“疏导”的方式治理水患。水灾如民情,越是强制镇压,就越会积压成灾。民意不达天听,则国危矣。禹与群众共同治理水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是了解民生民意,所以他可以合众人之力,解决水患;也可以成为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水磨砺他,也成就他。
战国时期,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李冰上任蜀守之后,和儿子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兴修水利,疏通航道,修建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一举两得,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能害人,也能救人,涝旱转化,道法自然,暗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李冰的方法将水的危害转化为了利处,发洪水之时,它就是一头不受控制的野兽叫嚣着要夺取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但是一旦经过水利工程的转化,它就变成了带上紧箍咒的孙悟空,法力无边,又能为唐僧保驾护航,水于现实之中,就能灌溉农田,方便农业,救活无数人的口粮。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颇受争议,后世评价他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但是他依旧开创先河,修建了隋朝大运河(后世变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为后人后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条河既背负着巨大的人力物力,被人们评为杨广劳民伤财的证据,又承载着便捷和希望,实现了南北沟通的可能,这条河是一条矛盾的河,它被人加以诟病,又被人加以利用,它的存在是辩证的,是哲学的,反应的是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与既得利益的矛盾。
近代中国,洪水遍地,1931年,长江淮河爆发特大洪水,死伤数百万人;1954年,长江再次爆发洪水,造成重大危害;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又爆发特大洪水,死亡数千人……与洪水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堤坝的建成,黄河的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长江的葛洲坝,长江三峡,丹江口……所以尽管1998年的洪水甚至比之前的更为厉害,但是人民群众的伤亡却开始大大减少了,这是人们以史为鉴的好处。远的不说,2013年,因为菲特台风,大水围困宁波,余姚受灾尤其严重,70%以上的城区受淹,交通瘫痪,财产损失不计其数,余姚人们吸取了教训,大水退后高度重视河流和水坝的修整,一改从前多年污泥烂摊的情况;不仅如此,许多人家里开始备气垫船,学习游泳,了解抗灾知识,为自己的爱车购买涉水险种等等,一场水灾,给大家留下过阴影和教训,也带来了知识和心态的改变(作者亲历,特别有感触)。
在没有镜子的年代,水就是人们的镜子,可以正衣冠,照美丑;有了镜子之后,水不再作为人们照皮囊的介质,而被赋予和开发了更多的意义和作用。唐太宗能够以史为镜,得知兴替,我们却能够以水为镜,得知历史的波澜壮阔,悲欢离合。它照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历史与自然的多重复杂关系,启发的是我们对此关系的深层思索,引导的是我们对此的重视和做法,这才是一面最好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