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性可以理解需求
一、常见的认识谬误
因果关系,归因谬误
VC项目成功,80%靠运气。所以总结经验不一定靠谱,总结的可能是错误的经验。而人喜欢编故事,把两个不相干的事,撮在一起。例如,滴滴成功靠高举高打,互联网思维,其实不一定。
成功创业者:上市成功可能是偶然事件,运气。
失败创业者:囚徒谬论,抛硬币50%概率。
完全独立,上次的结果不会对下次有影响。
连续创业,是否擅长从教训中总结经验,经验有可能是错的,不重要。人习惯性的忽略外部环境的因素
BAT,华为,名校创业系是否更容易成功?未必,注意统计的偏见。大家喜欢总结成功的故事,而失败的很少去统计和提及。同时,样本太小,结论不可靠。
误区,为均值回归寻找理由(并不存在的因果关系)
-成功企业,成功创业者,成功投资人的经验和参考价值可能并不大,如BAT。
-成功案例没有多少借鉴价值,失败案例才重要。多读历史,尤其是失败的历史。
-迷信直觉和专家判断,迷信就等于停止思考。历史上失败,未来不一定失败,因为适用情况+运气不一样。
样本足够小,出来的结果是畸形的。
注意样本大小的重要性。当连续体从左向右移动,运气占的比重越大,要通过大量样本才能看出实力的作用,才能明白实力是保证长远的关系。投的项目太少,成功或失败不能说明问题。评价基金和投资人,要看多只基金的业绩,老基金的业绩更值得参考。所以,投资人要多投项目,多训练,培养实力。
注意力锚定
常见的错误,把不同类型项目的估值进行比较。去年给500元红包,今年给少了200元,反而生气。
过分看重最近的情况
前景理论(心理上设定了一个参照点,来判断项目的贵或便宜。参照点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
损失规避心理(损失痛苦>收益快乐)
二、框架/标签效应
对相同决策任务都不同描述方式会影响决策者对备选选项的认知。例如,掉进河里的人,可能会去救。掉进河里的吝啬鬼,大概率不去救。
投资领域标签化。消费升级,O2O,这种标签很不好,会限制思维,并赋予了不对的属性,误导判断。要关注这个事本身内在的逻辑。
举例,Apple设计师Ivan说过:当我们想设计BOX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能去想BOX,不然就会真的变成一个BOX。Ivan其实是指贴标签化的问题,会限制创造的能力。
同理,很多人反感写报告,为什么?报告两字让人联想到:肯定有厚度+ 15页以上+格式要求+看着很专业+阅读起来不是享受的过程。不单写的人这么认为,看的人也这样认为。而且双方都会往这个方向去做,为了避免风险。其实,报告的核心观点,一般都不会超过1-2页。
三、心理账户
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发挥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例如,丢失电影票案例。丢了一张100元电影票,不一定再买电影票。丢了100元公交卡,还会买。给自己买礼物和给朋友买礼物,出手大方程度不一样。
对于投资,同一赛道的不同项目,风险偏好不同。不同时间段不同基金周期的风险偏好。
四、杂谈
40-45岁是投资的最佳年龄
投资判断+认知能力最强的年龄。经验是资产也是负债。好奇心和经验之间找平衡,才能抓住新的潮流。
人性投资法则
从“原始丰饶”中寻找灵感。原始丰饶什么?是人性,是习惯。多研究用户的需求,屏蔽不相干的噪音(错误标签+错误经验)。向90+00后学习,因为他们尚未被概念和标签污染。
如何发掘真实的用户需求,或下一个明星项目?寻找原始丰饶,非常自然的需求,最底层的需求,未经雕琢。人基本的属性,心理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很多新的东西,可以在历史里面找到暗示。
1)多巴胺的作用,第一眼好印象,先入为主的好情绪。即使有小缺陷,也有没大问题。
2)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非常美
3)解决孤独。互联网可以给人价值认同。
4)产品设计维度。产品要轻松+简单+易得性,简化注册流程。2-3部就能完成流程。关注次日留存率,代表了用户的感觉好坏。
总结:
1)用户关注直觉、应用性、直观
2)投资人不能这样,要更加理性,要thinktwice
3)市场很火的时间,趋势就差不多到顶了。贪婪PK恐惧
4)批判精神vs好奇心。批判精神让人停止思考,不太去接受新鲜事物,对VC更加有害。如何培养好奇心?多和90后00后在一起。
趋势投资
赚大钱靠趋势。而不是日常努力工作。例如,改革开放随便倒买倒卖能赚钱,2000年后随便买房能赚钱,2003-2007年随便买股票能赚钱。中国有古话“时势造英雄”,有时候赚钱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趋势的力量。
做VC,就是要赌风口,在风起前半年到一年进去。找能在互联网留下印记的风口,而不是一阵风。
趋势是随机的,没法预测,只能去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