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针在鄂南的春天很是常见,念小学时,放牛几乎是我们小孩必做的家务。那时候村里一个房头共同拥有一头牛,而牛的饲养,是由各家各户负责一段时间。大人们白天需要在地里劳作,当牛的到来,多半是由我们小孩来饲养。而抽茅针,也是我们放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童趣。
记忆中的茅针是生长在荒地边和田埂上,有时成片生长,有时却是孤零零的几根,或许是刚被人摘过。茅针的形状和那种野生的竹笋很相似,但是没有那么粗,长长的,尖尖的,外面的叶子一层包裹着一层,像极了竹笋,我想这也可能是茅针名字的来由。拨开一层层外衣,露出的便是茅针的果实,白白的,嫩嫩的,一丝一丝,嚼一口,淡甜的草香,就像在吃天上的云朵。
抽茅针不仅仅是我们小孩子爱做的事情,有时候大人们也做。从前鄂南,家家户户都养了猪,因为粮食的匮乏,所以必须去摘一些叶子猪熟给猪吃,我们那里也叫打猪草,那时候的农村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特性,所以打猪草的任务一般都落在祖母和母亲的身上。印象中的母亲每次打猪草就要去抽一点茅针回来,等煮好了猪草,这些茅针多半是被分给了我们,或是品尝,或是玩耍,而过后地上多半是横七竖八地躺着茅针的外衣。
抽茅针当然少不了我们小孩。待到放牛日子的来临,我们就一大早牵着牛去后面的小山包,找一片有丰盛的嫩草的地方,将绳子固定在地上,就开始了我们的抽茅针之路。田埂边,山间上,灌木旁,都是我们搜寻的目标。有时候抽茅针太入迷,牛就会挣脱绳索,跑到别处去,要是跑到别人地里,不仅我们要挨骂,家人也要受到牵连。所以我们抽茅针还是提防着牛的动向。最开心的是当我们茅针抽完了,牛也吃饱了,然后回家,有些大胆的小孩还会爬上牛背,吃着茅针,这样回家,颇有惬意,因为曾经从牛背上掉下来过,导致现在都还是有点畏惧。
记得那时的茅针有小的和大的两种,小的多半只有筷子那么长,大的确有一米多长。大的多半生长在小溪边,一簇一簇的,一簇有几十来根,但是大的有十分锋利的叶子,摘的时候,稍不小心手就会被割破皮,所以我们一般很少去抽那种大的。
待到暮春时分,茅针的果实多半老去,因此就会从绿色的外衣中挣脱出来。此时,小的茅针,老去的果实就像蒲公英那样,露在外边,一吹就散,像一片片忧思,扎根远方,待到明年出天破土而出。大的茅针了就不同了,待到果实挣脱出来后,果实也变得一丝一丝的,挂在干上,像极了仙人的拂尘。再过些许时日,这些拂尘也会像蒲公英一样,一吹就散,在夕阳的映衬下,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
寒冬时节,茅针的叶子果实多半已经枯萎,留下的只是土壤里的根茎,我们称之为茅根。茅根是一种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虽是中药,但是味道很甜,所以也是童年时期为数不多的“零食”,或许这也是上天对我们物质匮乏的童年的最好的馈赠。
阳节而生,仲夏而熟,白茂而逝,玄英而藏。观其一生,白驹过隙,其位未动,其政尽矣。
反求诸己,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事为利来,情为利往,忽然之间,已近而立,看似匆忙,碌碌无为罢了。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其
难谁人述。罢了,时也,命也,但求日后无愧于己吧!
己亥年 甲戌月 辛丑日 作于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