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信念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足够好的。由于遗传、环境(父母个性、父母相处模式、父母养育模式、所处的社会环境、周围的重要他人与孩子的互动……),孩子会在潜意识层面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形成了这个孩子的底层核心信念。这个信念会影响他的想法,想法影响他的感受,感受又影响他的行为。
比如,一个小时候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核心信念),这个想法(想法)可能让他觉得恐惧与焦虑(感受),可能让他觉得自卑;也可能会推动他不断努力,甚至争强好胜,来证明或摆脱自己是不好的这种感受(行动)。如果在合理范围内,自卑不是坏事,适当的努力也可以促进个体的进步;但是如果过度,就容易看轻自己,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或者造成“我必须这样做”的限制,似乎怎样做都不够,让人们离本真的自我越来越远。
2 重新养育
一次一次觉察到自己的固有模式,看见它们后,开始心疼自己,也尝试选择新的行动。
(1)觉察
一切都是我的错。我不好。我是女孩,所以我不好,我不配,我不值得……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我恨他们,我恨他们不爱我,我恨这个世界……
这些底层信念从小就种在了我的心里。我看见了。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不敢正视自己的需求,我试图去讨好我的父母,让他们满意。我更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冲突。所以在生活中,我应对一些不满意时,首先是压抑,等压抑不住时,我开始愤怒、指责,或者疏离、惩罚对方,或者希望别人改变。既没解决问题,又伤人伤己(更多是伤己,因为只能伤害那些爱我的人)。
我是被动的一个受害者、索取者,是一个希望别人主动来满足自己的小朋友。
是的,即使生理上的我长大了,心理上的我还在用幼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和自动化反应模式来面对面试问题。
(2)接纳(不评判)
是的,我是一个拥有“我不够好”的信念的人。
“考虑到你当时贫乏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你犯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那些决定,即便是现在看起来错误的决定,帮助你顺利度过了童年阶段。
从成年人的角度,你可以对那个幼小的孩子产生共情和同情心;你的内在孩童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
没有办法,有创伤就是有创伤,没有好就是没有好。你也的确做错了一些事,但不全是你的错。你一直都尽力在做你能做的事情了。有些事情就是急不来的,就是属于我的一部分。我知道这样的你,这20多年都过得很辛苦。我心疼自己,拥抱自己。你辛苦了。
(3)行动
觉察到自己的固有模式后,其实可以有新的选择。放松下来,我不是“必须做到”,而是我可以做到,也可以不做到。
同时反思一下,我想得到什么呢?我的行为,能帮助我达到我的目的吗?如果不能,怎么做才可以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没有快速解决之道——你需要做的只是相信这个过程,并按照自己的步伐,每次行动一小步
改变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小步前进,鼓励自己。
改变很难,往往是进两步,退一步。要达到真正的改变,你要允许自己犯很多错误。
你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小朋友可以慢慢成长,开始真正对自己负责。改变惯性很难,但是值得努力。
3 亲爱的小孩
感谢你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面对恐惧的你,看到了一直想要让自己变好的坚强信念。你每次的尝试,都让你往前走了一步。
行动是最好的鼓励自己的方式。去做就好!
另外,别忘了,有很多有爱的人,愿意倾听你、理解你、包容你,给你提供实在的陪伴与帮助。
“你要成为你自己,不是依赖,而是相互依存。在与别人的共处中才会令你茁壮成长。不要独自站在山顶。成为森林的一部分吧。”
You are not alone.多和他们沟通,多结交这样的朋友们吧~
我会一直在的哦~等你慢慢站起来,等你慢慢长大~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永远爱你
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