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2月11日,星期二,预告的小雨,在傍晚时分淅淅沥沥,雨细如游丝,有了春天的味道。
晚上,头有些疼,早早关上灯,闭眼休息。但,每晚睡前读书,已经形成习惯,将要读完的《看见》,也计划今天读完。
头疼,却睡不着,心心念念的那本书,就在床头,随手可触。
于是,打开台灯,翻开书页,已经读到最后一章:陈虻不死。
陈虻,在没看这本书前,不知他是何许人也?
读完柴静的《看见》,才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电视人,也是引领柴静走进央视大门的心灵导师。
九十年代,打开电视,新闻频道,有一档节目《生活空间》,开播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王刚老师配音。
这句话就是陈虻提出,由他担任制片人,记录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故事。在那个年代,是央视的一个经典栏目,收视率极高,受到大众的喜爱。
陈虻语言尖锐,思想深刻,具有创新精神。柴静和陈虻的关系,是批评和被批评,讥讽和反抗的工作模式。为此,柴静心里一百个不服,却对他又非常敬重。
陈虻因胃a去世,病危的那晚,柴静去了医院。
走廊里,领导们都在。病房里,只有崔永元一人,握着陈虻的手,站在床边,静默无语。
柴静在病房无人时,轻轻走到病床前,看到面目全非,脸上蜡黄的陈虻,她垂着手说:“陈虻,我是柴静。”
这时,陈虻突然眼睛睁大,头从枕头上抬起来,但眼睛里没有任何的生命气息。
这时,床头的监视器响起,医生跑进去,让她出去。
柴静知道,陈虻真的走了,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生息。
工作中,再也没有那个嘲讽她、打击她、鞭策她的人,让她郁闷、气愤,又推着她奋进的了。
柴静以“陈虻不死”为最后一个章节,也许是在纪念,也许是在向人们诉说一种精神,那个时代一位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精神。
一本《看见》,确实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另一面,正如她在“无能的力量”讲述卢安克故事时所说:“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是的,这句话同样适应《看见》这本书。柴静,原想凭媒体人的话语权,去为弱势群体发声,争取揭开热点新闻背后的真相,寻找公平和正义。
但实际上,有的事件,却如同大海中的礁石,不能碰触。否则会波涛汹涌,暗流涌动。
所以,许多时候,看见的许多人或许多事,大多时候只是表面。真实的东西,总有许多的阴影和黑暗面。
读柴静的文字,总有一种情绪推着你。那种情绪,说不出是感怀,还是畅快,说不出来。
但,柴静的字里行间里,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她在一场演讲比赛时说的: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这就是柴静,那年那月的柴静,内心涌动着对真实事件的好奇,想要揭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秘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生出一颗悲悯之心,让那些有血有肉正经历痛苦的灵魂,有一个释放的出口,或一颗被安抚的心灵。
一本《看见》,不仅看见了新闻背后的故事,更是看见柴静风雨十年的成长空间。
一个人,十年不长也不短。十年,读尽世间百态,懂得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