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 选自《古文观止 全解》

臧哀伯谏纳郜鼎

鲁桓公二年夏4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并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于礼的。

臧哀伯劝阻说。做人君的应该发扬美德,阻塞邪恶,以此来作为百官的榜样,还怕有所缺失,所以还要宣扬美德以昭示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成,大车用薄草席坐垫子,肉汁不调五味,主食不用精米,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节俭。礼服,礼冠,蔽膝,玉笏,腰带,裙子,裹足,鞋子,横簪,瑱系,帽带,头巾,这些是用来表示等级制度的。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大带,旌旗的飘带马鞅,这些是用来表示尊卑等级的。画火,画龙,画黼黻,这些是用来表示贵贱的花纹。用五色来象征天地四方,是为了表明车服器械的颜色。用各种各样的鸾铃来点缀车马旗帜,是为了表明各种声音。将日月星辰化于旗上,是为了表明光彩。讲求美德,就应该节俭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级,用文采和器物来记录它,用明亮的声音来发扬它,以此来为百官树立榜样,百官因此警醒恐惧,不敢轻视纲纪法律。现在您废弃道德而炫耀有违礼法的行为,把人家贿赂的器物至于太庙之中,把它明明白白地置于百官面前,如果百官也跟着这样做,您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为官者走入邪路开始的。为官者丧失道德,是由于自恃被宠信而明目张胆的接受贿赂。郜鼎置于太庙中,什么样的明目张胆接受贿赂能比这更甚呢?周武王打败商朝,将九鼎迁到洛阳,正义之士还有所非议,何况把象征着违背礼法,表明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之中,这怎么能行呢?隐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了此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人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加以劝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
    莲子羹moi阅读 907评论 0 0
  • 《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述的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从宋国取得的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全篇...
    群利利群语文阅读 1,235评论 0 3
  • 《古文观止》之六 多字不识 颇为赧颜 我辈文化 不若前辈之一二也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
    张耘菩阅读 794评论 5 33
  • 桓公二年夏天,四月份,国君从宋国那里接受贿赂,郜国的大鼎,将其放在了太庙中,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臧哀伯向桓公劝谏道...
    耑意儿阅读 539评论 0 0
  • 那边的光,稀稀落落。似聚似散的云,一边映着淡红,一边沉寂在灰蓝里。我想,在头顶这片云的上边,一定有着天边红...
    珠子褐阅读 405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