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二年夏天,四月份,国君从宋国那里接受贿赂,郜国的大鼎,将其放在了太庙中,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臧哀伯向桓公劝谏道:作为人民的君主,自身应该要展现美好的德行,杜绝违反礼法的行为,以此来管理和示范给文武百官看,即便是这样也还会担心有什么闪失,因此又向子孙后代昭示美好的德行以代代相传下去。出于这样的考虑才有了清静庄重肃穆的太庙都是用茅草搭建的,祭祀时君主所乘坐的大车用草席来作垫子,祭祀时所用的汤水是不会用无味来调和的,祭祀时所用的黍稷、糕饼也不用舂过的白细米来做,这是为了展示节俭的德行;祭祀时所穿的衣服、帽子、蔽膝、玉笏,大带、裙子、绑布、鞋子,玉衡、朱紞、朱紘、冕綖都有所讲究,这是为了彰显法度;放置圭、璋等玉器的皮垫子、佩刀刀把上的装饰物、衣服上革带的装饰物、冠冕上的冕旒、冕缨上有所讲究,这是为了彰显礼数;祭祀时所穿衣服上所绘制的火、龙、斧、黻等十二章有所讲究,这是为了彰显纹饰上的差异;由五种颜色所绘制出来的万物图像,是为了彰显万物多彩;车、马、旗帜上所挂的铃铛有所讲究,是为了彰显声音的差异;绘制着日月星辰的旗帜,是为了彰显光明。所谓美好的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增减减都有个限度、用纹饰和万物来作为标志,用声音和光亮来表现,以此来管理和表率给百官看。文武百官因此能够有所警戒和畏惧而不敢去违反修改纪律。如今您却要毁灭德行树立违反礼法的事,将受贿而来的郜国大鼎放在太庙中,以此来表现给百官看。倘或百官都来效仿又该如何去诛杀惩罚他们。国家的衰败是由于百官走邪路。百官之所以会道德沦丧,是因为国君把宠爱和受贿公然展示出来。把郜国的大鼎放在太庙中,还有什么比这更公然的受贿?当年武王打败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的时候,尚且有忠义之人责备他,何况是把彰显违礼祸乱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中,这怎么能行呢!。
鲁桓公没有听从臧哀伯的谏言。
周朝的内史听说这件事后,说道:臧孙达的后代一定能在鲁国长享禄位吧,君王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进行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