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
我希望多做一些事:不仅仅是说明好教师必须克己、自省,还试着去理解激发他们生命活力,影响他们更好或更糟的行动的种种动因。
9月14
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不管是在黑暗还是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都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
9月15
激情这个词,既可指强烈的爱,亦可指极端的痛苦,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两种情感不仅在语言上相伴同行,在生命里也是相伴同行的。
9月16
如果把学生教育好的本领取决于人际间的相互信任,那么,人际间的相互信任又取决于什么呢?很明显取决于一个教育者对他自己的生命“探索内心景观”的能力,凭此学习如何以善于保持信任关系的方式来协调处理这个复杂棘手的领域。
9月17
从政策层面,我们要经常留意,学校的每一项新举措,对校内人际关系信任可能是促进还是损害。
9月18
“探索教师生活的内在景观”使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当我们真正全心投入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
9月22日(袁梦迪)
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9月23日
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9月24日
我们教授的学科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
9月26日
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折射了我内心的交错盘绕。
9月27日
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
9月28日
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9月29日
在匆忙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应当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够成功。
9月30日
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本书的核心问题。为了学习和学习者的利益,在我们所能问讯的有关教学、有关教者是谁的问题中,我相信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10月8日(张乃丹)
我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我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要重新开始。
10月9日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即席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我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
10月10日
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制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10月11日
当今教育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因感到被贬低而痛苦,为被迫屈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而痛苦。
10月12日
就优秀教学而言,如果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的问题是比技巧更基本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成长,我们必须做一些学术文化以外的事:我们必须彼此交流我们的内心生活--这在惧怕触及个人,从而在技术、距离和抽象中寻找安全感的职业中,确实充满危险。
10月13日
自身认同和完整不是用来雕饰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身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是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10月14日
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我还不能提出一些特别的方法,还是那些咱们熟悉的老话: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要尽可能多地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
10月15日
聆听教师的内心的声音,也回答了教师要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我该怎样建立我的教学威信,又该怎样在课堂和我内在生命的复杂力量中形成泰然自若的定力?
10月18(袁梦迪)
学术制度提供许多保护我们免受直接相遇威胁的方法。为了避免与教师正面交锋,学生埋头于笔记本中并保持沉默;为了避免与学生正面交锋,教师可以躲在他们的讲台、资历证书和权力后面;为了避免和同事正面交锋,可以躲在他们的学术专长后面。
10月19
我们对生命相遇的不同恐惧不单是由师生一个个带入教室的个人情感,也是一种在我们共同生活的每个领域里运行的一种文化特征。由于我们生活在呼吸恐惧空气的文化中,也很难看出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可怕-更不用奢谈想象出更多的教与学的方式了。
10月20
恐惧常发生在我们跟学生的关系上,这种恐惧割断我们与人密切联系的能力。假如我们能清楚和始终如一地看到这一事实--并且学着坦诚面对我们学生的恐惧而不是利用这种恐惧--我们将朝着更好的教学方向前进。
10月21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10月22
教学中令人高兴的事情之一是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断与年轻人相遇的机会,但是,任何在最后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可能最初都感觉像个祸害!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会为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以及我们自己的恐惧。
10月25日(张乃丹)
我们对孤独和群体的需求是一样的,这两种需求彼此对立,构成的一对很大的矛盾,一旦被拆开分离,原本都赋予生命活力的两种存在状态就蜕变为无生气的幽灵。与群体相分离的孤独不再是丰富的、有满足感的内在体验,而是变成了寂寞,一种可怕的与世隔绝。与孤独相脱离的群体也不再能滋养一种联系网,而是变成人群,变成聚集了很多人发出众多噪音的疏离的人群。
10月26日
我了解到我作为老师的天赋是与我的学生共舞的能力,是共同创造我们大家都能够亦教亦学的脉络情境,而且,只要我对学生本性保持开放、信任和期望的态度,就可长久发挥这种天赋的作用。
10月27日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要学好这一课,我必须进行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入探索我自己的本性。同时,我寻求他人的帮助去认识真正的我自己--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对矛盾。
10月28日
如果说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开放则提醒我们:有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再深入一点,学习空间的开放提醒我们,将要到达的终点可能不是我们在行程之初计划要到达,因此,对于共同行进过程中显现的真正目的地的线索,我们必须保持敏感。
10月29日
教学空间应该不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还应该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团体可以肯定、质疑、挑战、纠正个人的意见。教师的任务就是倾听,并且一次次的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体,以遍大家都可以听到甚至改变团体已有的思想。
11月1号(袁梦迪)
一段亲密的关系超越了获得联系所暗示的能力:我们在亲密之中明确的彼此分享我们深层的本质,我们确知别人充分了解我们,有被完全接受的信心。运用的好的话,治疗型共同体将会展示出许多形式的爱:配偶之间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
11月2号
不论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历史学方面来看,如果不在已知者的身上留下求知者的记号,一个人怎么可能去理解另一个人呢?一位文学批评家怎么可能通览整本小说展开的领域而没有留下个人经验的足迹呢?
11月3号
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既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深陷网中,又拥抱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这个形象不但托起了人类的存在形式中显见的联系--不论亲密性,公民性还是责任性,还包括了我们与非人类的存在形式的隐性联系。它是一种有能力担负认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的共同体模式。
11月4号
当我们试图去了解真正的共同体的主体时,我们就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分享观察和释义,互相纠正和补充,一时因论争而分开,但接着又因达成了共识而结合。真正的共同体绝对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
11月5号
不论是科学还是宗教,我从没有见过任何领域,我们取得的客观知识,不是从长期的、复杂的、现在还继续的群体的对话中得出来的,没有任何领域中的事实真相是由上而下传递的。
11月8号(张乃丹)
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11月9号
课堂,即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11月10号
有人说集思广益,我们联合在一起肯定会比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都要聪明,也许这句格言并不只是我们的主观意愿。这本书里描述的很多故事让我相信,一个以真正的共同体为基础的教学法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对于极迫切的教育需要所作出的实际响应。
11月11号
我一定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我一定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我一定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11月12号
当我们学会问好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我们需要具备另一种能力;把一个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变成能在房间内到处反弹的复杂公共对话。当我把学生的眼睛从只看着我转向彼此互相注视时,学生学到更多。
11月15号(袁梦迪)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有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11月16
我们组成小组的目的不是为了批评彼此的教学法,而是在其他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的情况下,真诚的把我们自己的经验公开地说出来,同时持开放的态度去聆听。当我们做这件事时,我们正在以非简化法的方式探究新的技术。一并没有一种教学法被认定为最好的,然而我们正在同时学习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1月17
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当甲说话时,我明白能令他成功的方法不一定能为我带来成功,因为这种方法未必适合我的独特身份认同。但是当我听到乙说话时,由于觉得适合我的原本特质,我发觉我想学习她用的方法。即使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指令前往何处,我们间的谈话已经变成了像航海家用的三角测量仪,借其他人所处的位置让我们清晰地发现自己的内心领域。
11月18
如果我们想要支持彼此内心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记得一个简单的真理: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他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如果我们想要看见而且听到别人的心灵,我们一定要记得另一个事实:心灵就像野生动物,坚强、能迅速复原,可是又有点害羞。当我们冲进森林大声呼喊,叫它快出来好让我们能帮助它时,心灵仍会藏在那里,但是如果我们安静的坐着去等候一会儿,心灵可能会现身。
11月19
看透我们戴的面具并去感受真实的情况。这意味着,正如优秀教师在学生身上看到的事情远比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要多,领导在教师身上看到的事情远比教师看到自己身上的事情要多。它意味着为那些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却不知该如何做的教师提供了教学交流的机会和理由。
11月22(张乃丹)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正处于探索内心世界的旅途之中,那么他已站在获得真正的力量的入口--即个人在社会变革运动中显示出真正的力量,并成为推动我们的时代发生真正转变的入口。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力量是伸手可及的,就不会轻易使自身沉溺于因改革无望,但求一团和气的状况之中。
11月23
人们面临的十字路口:要么一直让自我枯萎,要么坚持呼唤美好生活和优秀教学之来源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11月24
要不再分离的生活,就是为自己的生命寻找新的中心,这并不意味着人要脱离体制,人可以留在岗位上,但这的确意味着人的精神离开体制而独立。人必须找到一个能使其站立于制度之外的坚实基础,找到他自身存在的根基,依靠这个根基,他可以更好的抵制机构组织的价值变成他的内在生命景观时所发生的扭曲。
11月25
在制度机构生活的强大力场中,虽然随时都有那么多可能损害我的核心价值的事情发生,但是我已经找到了坚实的安身立命之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就是我自己的灵魂--源自这一根基,我有能力呼唤我自己、呼唤我的同事、呼唤我的工作场所,回到我们真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