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固然令人兴奋,但“寿则多辱”也是人生常态。只是到了彼时,身不由己,独自承受罢了。老与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我24岁,她42岁,她的生活状态让我汗颜,认识她的时候,我在读学,她给我教艺术设计,从成都回来,拍着大大小小的门洞,作为课件。她说,每一次的课件都会是新做的,知识要迭代更新。她给我讲电影当中的镜头穿插。毕业的成绩单给我打了98分。第二年,她去了北京美院进修。
我为什么说自己20多岁的状态活不过一个40岁的人,是她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好奇心。
即使老了,也是一个优雅的老太太。
我29岁的时候,父母会催婚,爸爸给我说的最多的话,是你应该考虑婚姻问题了。人生是一条单行线,错过了就错过了,他会认为年龄是问题,都被剩下了,他会担心女儿没人照顾,居无定所很可怕。
他们需要我们能过得好的方法论,或者能过得好的事实。
我们这一代都不会像从前那样,天天陪在父母身边了,还好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视频聊天暂时解决陪伴的问题。然而最难面对的是,孤寡老人的问题,年轻人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举家迁回故乡陪伴老人。不太现实,把老人家接到城市里一起居住,老人家人生地不熟也很难融入。
中国式父母是非常有责任感的,孩子上了大学,会操心成家,成了家帮忙带孩子。当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中心迁移到你的身上,唠叨也是一种爱。
宁向东老师觉得多数中国人应该还是居家养老,在熟悉的社区里,想办法让两代人三代人之间找到最低成本的养老方式。万维钢老师说的不特殊论,咱们并有什么不同,万恶的资本主义早期经历过的,我们也将经历,还没像别人一样发达,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又是头一遭。
我们这一代远远的输在了起跑线上,光社保微薄的缴纳根本不够未来的养老,又面临着养孩子成本。我们必然会经历老了无人照管、形只影单的老去黄昏。如果孩子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选择养老院模式是必然的,但目前养老院模式太粗放,只是喂养式,缺乏了温情。
走访了解的不多的几家较大的养老院,医疗机构,收费并不低,3000-10000元/月,环境、服务差到爆,进大门就有股异味飘荡,餐厅清汤寡素菜,洗衣类服务、体检啥的,基本是噱头。老人大多数痴痴呆呆,小的,农村养老院,我是不敢想象下去了,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是如何对待弱势老病、无反抗力、无话语权的老人的,自己去想象吧。反正,报道虐老事件没断过,而这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
爱,那是嘴巴说说的,涉及到利润了,高尚的人都不见了。想想我们自己有耐心、爱、包容长年如一日地对待久病或年老又固执乖张的父母吗?做不到的,也会有不耐心的时候,那么,陌生人,冲着工资来的,人性复杂,更何况来养老院做护工的,大多数修养素质也不会太高,如果老人会被善待,那是菩萨保佑。
当然也有抱团养老的,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看过日本的一部记录片《人生果实》,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退休后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男主人年轻时是一个建筑师,家里有一个院子,自己种蔬菜水果,两夫妻自给自足,辛勤劳作相依为命,生活简朴但充满乐趣。
生命不在数量,在质量。生活,要面对很无奈的一面,亦可以创造精彩漂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