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即麻黄汤证:全身骨节疼痛、脉浮紧、恶寒。当有上述表证,同时有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等主证时,用小青龙汤,“或”后面都是副证,时有时无,心下指胃。
大、小青龙汤都有表寒。简单讲:表寒里寒,用小青龙汤。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咳嗽白痰、不渴、舌苔白,当有表寒里寒时,就可以开“小青龙汤”了。
大小青龙汤常用于治喘,如何区分?平时不喘夏天喘,里热,因同气相求,大青龙汤;平时不喘冬天喘,同气相求,里寒,小青龙汤。临床上以此为基础方再做加减,如便秘加大黄。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洗。
【记忆】麻芍姜辛 桂五草半
五味子主要功能是治疗咳嗽,半夏亦治咳嗽,主治去痰,故半夏和五味子合用便能化痰止咳。
【本草】五味子五味俱备,性温,无毒,为肺虚咳逆上气要药。
【本草】半夏味辛,性平,有毒,为除湿化痰,止呕止哕,开郁发表要药。
为什么用干姜?生姜散胃寒,干姜温中,去肺中之寒,故有甘草干姜汤证、干姜附子汤证,均用于去肺寒。小青龙汤证是里寒。
细辛能涤水,去水,身上有蓄水时用细辛,这个水不是很大的水,水很大时用细辛不行,但水气绝对好用。比如咳嗽很厉害、喉咙痒、口不渴,是因为心下有水气往上冒,即使没有表寒,亦用小青龙汤,粉剂即可,一剂便解。这里用细辛是因为有寒水,干姜去寒细辛去水。
【本草】细辛味辛,性温,无毒,为风痛要药,功能深入散风祛寒,开窍行水。
用量及煎煮法:
黄金比例是:五味子、半夏加重(️4钱),其余等量(3钱)。
先煮麻黄,九碗煮三碗,去滓,温服一碗。
加减方(后再详叙):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因为半夏涤痰的力量很强。张仲景在经方中,只要病人出现口渴,一律不用半夏。半夏除了止呕,还有很强的排水力量,口渴的人用了半夏会更渴。栝蒌根是很有名的止渴药,糖尿病人常用。
·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芫花很轻,鸡子大约三分之一钱,1-2克。用芫花是因为肺里有积水。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噫者就是打嗝,人身上的水如果因寒排不出去,就会停积在胸膈,停久了就变成饮,饮日久成痰,痰在胸膈就会恶心想打嗝。附子去寒。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茯苓把水利掉。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此条原文有误,麻黄治喘,更要加麻黄,再加杏仁,去皮尖是因为皮尖较苦。
总之:表寒里寒咳嗽,用小青龙汤,表寒里热咳嗽,用大青龙汤。
四六、“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心下指胃,有水气因寒,干姜、半夏去寒排水,吃完药后口渴了,代表水去掉了,胃气恢复。延伸到肾臟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药后,会发汗也会口渴,代表里寒去掉了,欲解也。
太阳证小结:
·太阳证有三种:中风、伤寒、温病;
·节气正常时不会传染,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温病用葛根汤
·节气不正常时,会传染。
笔记1-19篇为太阳证上篇
太阳证上篇总结: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
·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直攻兼扶。
·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上工治未病即在初者,经方一副即见效。张仲景的观念是:正气恢复后(病治好了),病人会恢复胃口去吃食物,食物的营养被身体吸收,身体恢复阴阳平衡,这才是真正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