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力量》摘抄

書本身不難讀,但確實讀了就忘。。。所以花時間摘抄了下,以後有時間再慢慢體會吧。。

關於思考

——強迫性思考猶如一種上癮症,上癮的特徵是什麼?就是你沒有選擇權。你無法對它喊停,覺得它比你更有力量。上癮之物會給你帶來歡愉的幻想,但歡愉終將變成痛苦。


關於小我

——小我就是虛假自我,是人們無意識的認同於心智的衍生物。小我最關心的是如何讓過去保鮮,以及不斷遙望未來以確保它能繼續存在,想在來尋得某種安心或成就。

——不自在、擔憂、焦慮、緊張、精神緊繃、恐慌症等等,這類恐懼也許跟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有關,卻和正在發生的事毫無關係。你身在此時此刻,心思卻跑到了未來,這樣的落差創造出一個焦慮的缺口。只要你與心智認同,失去跟當下力量的單純連結,這個焦慮的缺口就會與你長相左右。

——除了恐懼之外,小我另一個基本的痛苦情緒是,深深的匱乏感和不完整感。自覺到的人總會感到惶惶不安,覺得自己沒價值或不夠好;自覺不到的人,則是會強烈的渴求著什麼,始終覺得自己缺乏了什麼。人們追求資產、錢財、成功、權利、認可、特殊關係,以便自我感覺良好,讓自己感到更完整。不過,即使擁有了一切,他們旋即會發現內心的空洞仍在,那是一個填也填不滿的無底洞。

——小我所依賴的外在認同,最常見的有:你的擁有物、你的工作,社經地位、教育水準、外貌、特殊才能、關係、個人與家族史、你的信念、你的政治認同,但這些無一是真正的你。


關於心智

——本質上,心智是一部求生機器,它擅長攻擊別人、保護自己,擅長蒐集、儲存和分析資訊,卻毫無創造力可言。

——與心智認同將為它注入更多的能量,相反的,觀察心智才能收回它的能量,可以打開無時間性的向度。從心智收回的能量將會轉移到臨在上,一旦你可以感受到臨於當下,就能輕易在用不著時間的時候從時間中抽離。


時間與心智的關係

——時間與心智彼此依存。沒有了時間(即過去和未來),心智邊無法運作,就會失去對你的掌控。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只有動物和植物,還會有過去和未來存在嗎?時間對這樣的世界還有任何意義嗎?如果你向橡樹或老鷹詢問時間,他們一定會非常困惑。“什麼現在幾點?現在就是當下,時間就是當下,不然還會是什麼?”

人類需要心智和時間才能在這世上生活,然而目前這兩者都被過度強調了,使得思緒、痛苦和憂愁長驅直入。

——與心智認同,你將會受困在時間之中——幾乎強迫性的活在記憶與預期之中。這造成無止境的牽掛過去與未來,不允許當下如其所是。這個強迫性的傾向,來自於你把自己的身份認同建立於過去,把救贖寄託於未來。然而,不論實現的形式為何,這兩者都是幻相。

——你以為發生在過去的事,其實只是一種追憶,它以“先前的當下”的形式儲存於心智裡。當你記起過去的某些事,只不過是重啟了某個追憶,但你是在“當下”這麼做的。未來則是一種想像的當下,是心智的投射。


關於情緒

——情緒通常代表一種被放大和強化的思維模式,情緒負載著強烈的能量。情緒總是想辦法要控制你,而且都能如願以償,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


關於慾望

——所有的慾望都是心智期待在外境或未來尋得救贖或解脫,用以替代本體的喜悅。


關於痛苦

——大多數人的痛苦是不必要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那是人任由自己被心智擺佈的結果。當下製造的痛苦來自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的抗拒“本然”所引起的。從思維的層次看來,這種抗拒多以批判展現;從情緒的層次看來,則以負面情緒展現。


關於痛苦之身

——若是無法取用當下的力量,你所經歷的每個痛苦情緒都將殘留下來,這些日積月累的痛苦,將佔據你的身體與心智,形成一個負面的能量場——所謂的“痛苦之身”。

一旦被痛苦之身操控,人就會渴望更多痛苦。你將成為一個受害者或加害者,想把痛苦加諸於別人或自己身上。

痛苦之身不希望你直接觀察它,認清它的真面目。就在觀察、感覺並關注自己體內能量場的那一刻,你對他的認同會開始瓦解,一個更高向度的意識將會現前,我稱之為“臨在”。


關於“時鐘時間”和“心理時間”

——假如你只是想要從過去吸取教訓,不讓自己重蹈覆轍,那就是單純的使用“時鐘時間”。但是,假如你無法忘懷這個錯誤,為之內疚、自怨自艾,把錯誤當成自我感的一部分,這時它就變成了“心理時間”。“心理時間”總是與錯誤的認同有關聯,大多數不肯原諒自己或別人的人,都背負了沈重的“心理時間”。

如果你訂了目標努力邁進,就是在使用“時鐘時間”。你知道目標在哪裡,但仍然全神貫注於這一刻,眼前你將踏出的這一步。不過,一旦你開始太著眼於目標,也許是追尋快樂、成就感、或從中獲得更完整的自我感,當下就不再是你關注的焦點,而變成你通向未來的一塊跳板。此時,“時鐘時間”將轉變為“心理時間”,你的人生旅程不悠哉悠哉,而是不斷趕路,一心只想快點抵達目的地。你無法停下來欣賞路邊的鳥語花香,也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妙於神奇。


關於問題

——根本沒有問題,只有情境。對於情境,你可以決定是要現在處理,或是不去處理,把它當成“本然”的一部分來接受。為什麼要把它變成問題?生命的挑戰已經夠多了,何必再自尋煩惱?“問題”意味著你遇到了某個情境,卻沒有下定決心要面對它,或目前暫時無法處理,於是無意識的用它來界定自己。

——如果遇到一個非得馬上處理的問題你的行動必然明快而果決,而且成效通常不錯。因此,這種行動並非受到被過去箝制的心智所支配,而是出於對情境的直覺反應。


關於人生目標和生命

——努力改善自己的人生處境並非錯事,人生處境是可以改善的,但你無法改善你的生命。生命是主要的,是你最深層的內在“本體”,它根本圓滿無缺。人生處境是由環境和過去形成的,好壞並無定論。設定目標並付諸努力沒什麼不對,但當你誤以為這些目標就是生命或本體,那就大錯特錯了。

——嚴格說來,所有外在目標都注定會“失敗”,因為他們全都受到“無常”定律的制約。你越早領悟到外在目標不可能帶給你持久的滿足,對你越重要。


關於空間

——沒有寂靜聲音就無法存在,同樣的沒有“無”任何事物也就無法存在。


關於救贖

——真正的救贖是圓滿成就、內在平安,是生命的完滿狀態,真正的救贖是成為你真實的自己,感受到你內在沒有對立面的至善,也就是外境無法帶給你的本體的喜悅。


關於愛情

——只要你不再為心智關注“自我性”,心智就會逐漸失去其強迫性,不再強迫性的去評斷一切,也不再抗拒本然,如此一來,各種衝突、戲碼和痛苦就不會在出現了。首先你要停止對自己的批判,進而停止對伴侶的批判。轉化關係的最佳催化劑,便是完全接納伴侶的一切,不去評斷或企圖改變對方,這會讓你立刻超越你的小我,使得所有心智遊戲和上癮症戛然而止。

——愛是本體的一種狀態。你的愛不在外頭,而是深藏於你內。你不可能失去愛,愛也不可能離開你。它不會依賴某個人,也不會依賴某個形相。


關於成長

——其實,向上的週期不一定是好事,向下的週期也不一定是壞事。我們總認為成長是好事,但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遠成長下去的。無限度的成長終將變得畸形,並深具破壞力。必需的衰退是為了再度成長。


關於快樂

——每當你不快樂,其實是無意識的相信著,這不快樂可以為你“贏得”自己想要之物。


關於慈悲

——慈悲是體認到你與一切萬物有著深層的連結。慈悲有兩個面向:一方面,任由物質形體的你和一切眾生皆同,都是脆弱、可朽的形體。慈悲的另一面向,是認識到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無生滅性。在形相的層次上,你和萬物一樣有生有滅、終將一死,但在本體的層次上,你卻與萬物共享永恆的、發光的生命。

——如果你像許多人一樣,和父母的關係還卡著一些議題,認為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到該做的事。那麼你等於相信父母是有“選擇”的,但這只是錯覺。認同心智是一種嚴重的失調,幾乎所有人都為之受苦。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再懷恨父母了。你怎麼會對生病的人,心生懷恨呢?你唯一適當的回應,就是對他們慈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