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推荐
①提供认知,创造价值
②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③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拆解全文
一、选题方向
普遍痛点,戳中内心深处
二、标题(激发好奇(why))
三、开头
引用知乎话题,引起共鸣,拉近距离,引出话题
四、正文结构(对比型结构)
01
真相1
当你很会忍让,别人就会挤压你
案例一+案例二+理论+观点+举例+议论
【理论】研究国际关系的专家经常用一个词,叫「极限施压」。
意思是说两个国家处于同一个空间中,相互的博弈和较量,例如:
C国会假设大家应该友好共处,合作共赢;
但A国则认为只要没明说,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施压,增加自己占有的空间。
A国会一直地往前推进,直到探到对方的底线,受到反击,才会回撤,但明天又会故技重施。
这就是「极限施压」。
02
真相2
不迁就的人,经常说了算
案例+金句+案例二+结论+议论
【案例】在美国,人们买到的饮料都容易发现上面有一个犹太教认证的标志,以此表明犹太教信徒可以食用此类食品。
如果说犹太教信徒很多,那么商家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是理所当然。
但实际上犹太教人口只占全美人口的0.3%。
为什么商家们都要 “不嫌麻烦” 地为少数人服务呢?
原因是:犹太教信徒非认证食品不吃,他们是不迁就的。
其二,商家做犹太教食品认证其实并不困难。
而如果做了,就能把食品卖给他们,多一条销路,何乐而不为。
更关键的是,对于大多数沉默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强烈反对犹太教食品。
所以现实就变成:0.3%人口的需求塑造了全美国人民的消费选择。
不愿意迁就的人总能获得胜利,不因为他们人多,也不因为他们的诉求更加正确。
03
真相3
让你放弃自己的利益,只需随便一个理由
举例+研究发现+案例+议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案例】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艾伦·兰格就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
他找了一个复印店,有一群人排队复印,他想知道怎么样才能顺利插队。
插队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一般人应该挺反感这种行为。
第一次实验,他对排队的人们这么说:
我有5页纸需要复印,能不能先让我复印一下?
因为我有急事。
94% 的人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次,他的说辞变成了:
我有5页纸需要复印,能不能先让我复印一下?
他并没有解释自己要插队的原因,结果也可想而知,仅有60%的人碍于颜面答应了。
这样的对比显而易见:有没有一个可信的理由,对于人们的判断非常重要。
但有趣的是第三次实验,他又换了一个说法:
我有5页纸需要复印,能不能先让我复印一下?
因为我要复印几页纸。
你可能会想:这算哪门子理由啊?
而结果是,有 93% 的人答应了请求,跟第一次的实验结果差不多。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如果要人接受一个不合理甚至是不道德的要求,有时候并不需要特别好的理由,只需要有一个「理由」就可以。
五、结尾(制造共鸣,强化主题)
04
擅长迁就的人,最该迁就的是自己
强调式结尾:拔高,强调价值,强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