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学“唱书”·做辩护
我父亲离开学校时年纪还很小,但他并没闲着。
父亲特别钟爱苏州评弹、新场本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浦东说书”等民间说唱艺术。平时就只把家里的唯一收音机固定在戏曲频道上,专注于收听苏州评弹、上海说唱、沪剧小戏、锣鼓书、独角戏。还照着那腔那调,用手指轻点台面,用脚轻拍地面,算是在打节拍吧,脑袋不住地晃悠,嘴里不停地哼哼,入戏并享受着。闲暇时,少不了四处拜师学艺、实战操练。渐渐的,练就了他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
——“浦东说书”发音“浦东说虚”。
——“民间”发音“民季”。
——“收音机”也可以直接叫“半导体”发音“备导体”。
——“苏州评弹”发音“苏州评呆”。
——“上海说唱”发音“桑黑涩仓”。
——“沪剧小戏”发音“吾甲小戏”。
——“锣鼓书”发音“芦鼓虚”。
——“独角戏”发音“独甲戏”。
——“手指”叫“节头管”发音“节豆跪”。
——“能说会道”叫“嘴巴活拢”发音“子拨活拢”。
在那个农村的劳动力需要天天下地干活的年代,能经常出没新场镇上的茶馆的,我父亲绝对在潘家桥称得上独一份。嗳?这好像没啥光荣、不值得摆架子的吧,唉。
——“年代”发音“泥嘚”。
——“没啥”发音“呒啥”。
——“值”发音“涩”。
——“摆架子”发音“把嘎子”。
靠着头脑灵活,自己喜欢也肯钻研,才十七岁的父亲还真的在新场镇上的第一楼茶园的茶馆里登台说书了呢。听过我父亲说书的都啧啧称赞,说他在台上收放自如、诙谐幽默,听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欲罢不能,引来满堂彩,叫好声四起。难怪父亲的后半生常去镇上的茶馆溜达、消遣呢,敢情那里曾是他老人家梦开始的地方啊。
——头脑“灵活”叫“脑子活络”发音“脑子活牢”、“眼观六尺”发音“念跪络擦”等。
——“喜欢”发音“喜挥”,还可以叫“欢喜”发音“挥喜”。
——“说书”发音“说虚”,叫“唱书”发音“唱虚”:登台表演说唱艺术。
——“欲罢不能”叫“胃口吊足”发音“胃可吊作”、“吊足胃口”发音“吊作胃可”、“噱头势足”发音“噱豆思作”等:引人入胜、流连忘返。
——“那里”叫“咯掰”、“碍掰”、“咯掰掰”、“碍掰掰”等。
因为说书,我父亲最远至少到过金山张堰,还在那里认了一个男孩为干儿子。我父亲自己也没多大呀,估计说书时被这个小家伙给盯上了吧。父亲在家里开理发店时,这位比老爷子年龄小不了多少的大小伙子还上门来看望过我父亲呢,之后就再没看到过。不知为啥,父亲从未提起过此人,对方的名字、住址、联系方式自然也无从谈起。父亲过世后,我们三兄弟想要给他报个信,却苦于没有方向,就不了了之了。
——“理发店”叫“剃头店”发音“剃豆滴”、“轧头店”发音“嘎豆滴”。
我父亲担任杨辉大队书记期间,口才、为人、处事,在当时的新场公社据说“有一号”。
——“大队”发音“大嘚”。
——“有一号”发音“有噎号”:有点小名气、能够排上号,嘻嘻。
大队里开大会,作为书记的他能讲一两个小时不带重样的。精神吃透,反应敏捷,语言诙谐,地气畅通,会场的气氛总是特别活跃,与会人员在欢声笑语中情绪高涨、劲头十足。
——有关“小时”,新场当地原住民会把“一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左右”叫作“个把钟头”发音“个拨钟豆”。
——“语言”发音“女意”。
即便已落魄失意、闲赋在家,父亲仍被故交旧友云飞叔叔点名去当了一回他作为被告的辩护人,当然也是免费的哦。据事后小道消息,父亲在法庭上辩护得有章有法、有理有节,他的这番外行冒充内行的操作,很让现场的行中人、旁听者点头称道。
——“叔”发音“缩”。
——“辩护”发音“比捂”,“辩护”的效果好不好,不就“比”的是谁更“捂”得拾遗补缺、天衣无缝嘛。
——“外行冒充内行”叫“阿吾卵冒充金刚钻”发音“阿吾瑞冒充金刚醉”、“不识三四”发音“勿涩赛思”、“卵不识叮咚”发音“瑞勿涩叮咚”、“卖油的叮嘱卖蛋的”发音“码油额叮作码蛋额”等。其中“卖油的叮嘱卖蛋的”的大致来源是,卖油人热心的提醒卖蛋人要小心点,结果呢,自己不当心在叮嘱人家小心的过程中把自个的油给洒了。而卖蛋的呢,本来卖得好好的,却因为听了买油人的善意提醒,反而手脚慌乱,不经意间把自家正在卖的蛋给碰碎了、打碎了。唉,如此尴尬之事,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哦。
——上述注解里涉及到一个当地原住民口中经常提到的“阿吾卵”发音“阿吾瑞”,主要含义指某个人或群体为人处事不过脑子、没有章法的特立独行、格格不入等,为此还可以叫“寿头寿脑”发音“寿豆寿脑”、“大蒜头”发音“大蒜豆”、“辣鲜鲜”发音“嘞细细”、“好么钵笑”、“十样八经”发音“涩样掰经”、“十三点”、“屈膝”、“阿屈膝”等等,多为贬义。也可以指某件事或某类事办得有悖常理、没有章法、缺少格调等,为此还可以叫“发瘪”、“洋盘”发音“洋背”等。可以用来埋怨、责怪他人,也可以用来自嘲、自责。
——“十三点”这个词,在沪上绝对是个名声显赫、老少皆宜、无处不在的家伙。可以是咒骂,可以是玩笑,可以是憎恨,可以是爱怜。到底最早出自何方,不是很清楚。目前比较权威、可信的来源是,因“痴”字共十三画,上海人就以“十三点”暗指某人的痴、傻、呆。刚开始主要用于指代女性的痴情、痴心、痴呆等,也多出自妇女之口。如今这词的使用就基本没有性别之分了,谁都能说,谁都能用,褒贬也无禁忌。当然,毕竟不太雅观,建议少用为好。
——“冒充”叫“冒吼”发音“冒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