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心流》这本书。
每每读到一些既颠覆传统、又贴近内心的一些观点时,我常常会有一种被电击了的感觉。在这个庸俗而又拥挤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建立外在世界的秩序,更需要建立内心的秩序。
记得有一期的《奇葩说》中,付首尔曾说:“我吵架,是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
当时,听到这个观点,觉得很是新奇。
我本人,是非常不乐意跟别人吵架的,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影响自己情绪,且特别心累的事情 。吵赢了,还能寻求点平衡;要是吵输了,怕是久久不能平复,还会在脑海中回放一下,当时应该这样回击对方才对。
所以,对于付首尔的这句“吵架是为了维持内心的秩序”,我当时不知为何,就是觉得讲得有道理。直到我看了《心流》这本书,才觉得找到了她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
在书中,米哈里有提到一个词:“精神熵”。熵是形容事物无序程度的一个量词。而精神熵,即是指精神处于一个无序状态。
说到“精神熵”,我们能联想到哪些日常行为?
第一,信息过多,会引起我们大脑的混乱。所以有人说:“没有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选择过多,会引发人选择的困难。
第二、精神分裂患者,他们的“熵值”都很大。因为他们几乎丧失了辨别信息、处理信息、提取自己可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过多,对于他们的大脑而言,无异于是一场爆炸。
第三,在平时工作中,若你一下子接受到太多的任务,也会使你的脑袋暂时处于无序的状态。你甚至一下子不知道从哪件事开始着手,直到你把待办清单列出来,分出轻重缓急,你才能动手工作。——这也是为什么生活和工作中的高效人士,不少都会列任务清单,这就是为自己建立一个“有序”的状态。
第四,那些牛人,几乎无一例外地,一直要求自己在进行“反熵”这件事,即从无序到有序。他们会把自己每天的事情,做一个相当有序、有轻有重的安排; 他们会不断地寻求,某些意外事件的程序化处理方式;他们会严格执行自己的习惯或嗜好,比如,每个周日的下午3点,必须要去湖边走走;每连续工作几个小时,都会冥想几分钟……
上面这些,无一例外地,都说明了一件事:寻求和创建自己内心秩序的稳定,是我们做好一件事情的开端。
不造就内心的秩序,就不会带来成长的快乐
当你的内心长期处于混乱、不安、无序的状态时,你几乎是做不了任何需要专注的事情的。你会像一根浮木,浮在水面,沉不下心去做事。
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也可说是不良习惯)。
因为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需要个人付出长时间、专注的努力。如果你无法进入这样一个状态,你的技能和心智都不会得到过多的提升。
唯有沉浸其中,专心专注,能够自动屏蔽周围的一切杂音和干扰,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深度工作,你会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周围的人与物仿若不存在……这种状态,会刺激你的大脑,对手上这份工作的产生更高的敏锐度,为某个问题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便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我仍然推崇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最值得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内心的平静。
平静,代表着“负熵”,代表着内心的“有序”,代表着,你的行动力和思考力依旧。
也代表着,你成就自我的最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