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过的书里,有小说,诗歌,社科,经管,理财,各式各样。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万水千山》,这是作者在重获人生自由后去往西藏做志愿者时的记录。
这本书时常在我心里激荡起一些力量,一些向往,以及一些不放弃,不放弃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书中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在西藏一座山里看到的天地之间的景色,跳腾的动物,五彩斑斓的植物,自己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时候特别疲累时,安静下来脑海里会去勾勒:在星空下和朋友聊天,在暴雨中爬山,在霞彩中练瑜伽,在草原上驰骋,在山色中观察鸟兽植物,在西藏朋友口中听守护西藏故事,在有限的食材中享受烹饪的组合等等画面。
这些画面让我神往,又内心充满力量。能够安静地观察天色,与动植物彼此观望,在大自然中放任自己感受力量,是我的向往。
文字不出差,但是情感和画面,是有涤清城市情绪之感。
今天又读了一本书,《人生学校:微小的幸福》。
作者用五十二个篇章写五十二个幸福的要素。我以为这大概也类似日式的治愈系小确幸。
但作者并没有,他罗列的五十二个幸福的瞬间,是通过一个现象去反哲出一个道理,因为懂得一个道理,幸福滋生在心头。这些幸福都是瞬间或者说不易觉察的一些感觉,作者称之为幸福。
最有意思是有个因素是看恶劣事件的幸福瞬间。
这不是说让人反人类,对恶性事件来反衬幸福,求得"自己是幸运"的此类对比。
而是看到那些恶性事件的肇事者如此可怕,庆幸尽管自己平日也有种种坏脾气,不顺心的情绪,但自己终究没有变成如此恶劣,应该为自己庆幸。
庆幸自己打败内心的魔鬼,但是也接纳平日里自己偶然的坏情绪。
我觉得这个思路很有意思,也蛮认同。人一旦接纳自己,整个人就会舒坦。这种舒坦就是作者眼里的幸福瞬间。
整本书读下来,发觉自己有很多类似的表达,就是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自然景色,美妙旋律,高科技等,都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内心一开始的鄙夷,或者欣赏,然后换个角度去感知内心被感动,舒畅的感受。
这是幸福。
全文作者没说普世价值体系里的幸福:车房物质,情感成就精神。他认为,人的幸福就是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是那么一瞬间地与世界,与自然,与科技,与他人链接到共鸣或者启发的瞬间,就是幸福。
作者是对的,普世价值体系里的幸福要么太容易得到,要么不容易得到。
有人动辄目标一个亿,可以租金养活全家;有人却终其一生无法获得片瓦庇护,挣扎在生活水平线。
有人生来感情丰富,天赋异禀;有人却需要付出倍加努力换得下辈人起跑线高一些。
这些世俗幸福,终究不够阳光普照,太过依赖再续?
但是,作者说的,去觉知自己,接纳自己,感受环境,感知情绪带来的幸福,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幸福,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宏阔视野去探索链接世界的幸福,确实人人皆有,人人皆可。
所以,也许,幸福都是小小的,在生活的各种微小的事物中,在于我们心态中。它不易觉察,却不曾缺乏过。
就像《万水千山》里一样,能够给人长久想象空间,视觉冲击的感受,才是滋养内心幸福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