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一起探索孩子未来的第9篇文章
进入2岁以后,孩子的想法层出不穷,对事物的秩序有了强烈的需求,要求所有物体和生活习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点儿都不能变,这预示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临了。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
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还会亲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便是秩序感。如看书必须先看这本再看那本,积木必须放在玩具柜的第二层,爸爸的鞋必须放在妈妈的鞋左边等等。
2.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
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都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他会执着地纠正和维护。如果妈妈无意中把爸爸的拖鞋穿在了脚上,小家伙就会显得非常不满,非要妈妈脱下来还给爸爸才可以。
3.对事件发生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比如,磊磊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给妈妈开门的总是磊磊。有一次,磊磊在玩积木,爸爸替妈妈开了门。磊磊发现后开始大哭,直到妈妈退出门外,由他重新开门方才罢休。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让成人摸不着头脑的秩序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1.当秩序得到满足时,孩子能感受到真正的平静和快乐。
2.良好的符合预期的秩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而一个能良好适应的环境又能帮助孩子独立自理,建立自信。
3.事物的秩序和规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最初的逻辑感,提升认知。
4.秩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长大后成为遵守秩序,创造秩序的合格社会人。
秩序的破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带来思维,感觉,情绪和心理的混乱,从而使心智和性格发展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当秩序敏感期到来,我们一定要保护,理解,尊重,协助我们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
秩序敏感期,家长该怎么做:
1. 正确应对秩序敏感期,接受孩子的固执。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会有一些近乎偏执的原则,而且对于秩序的破坏往往产生大哭大闹等过激反应。家长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尽量给孩子提供符合他内心秩序的环境。孩子在这一时期会产生很多看似无理的需求,如果需求是合理的。那么妈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对于不合理的需求,妈妈就需要灵活变通,你可以通过拥抱、讲孩子能听懂的道理、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
2.为孩子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有的妈妈为了减轻生活的压力,采取了将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轮流抚养的做法:工作日在外婆或奶奶家,周末接过来。对于幼儿来说,频繁变换的生活环境,将使得孩子很难产生稳定的秩序体验,进而冲击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所以,为了保护孩子的秩序感,家长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3.借助敏感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然喜欢有规律的生活,爸妈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帮孩子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作息秩序,为今后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物品摆放有序的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比如摆放碗筷、进门换鞋、玩具归位等都是需要培养的,这些基本的规则和意识通过秩序敏感期的强化,成为内化的行为模式,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4.理解孩子对程序的要求
当孩子因为已经习惯的或者头脑中预期的程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理解孩子对于秩序的强烈要求,耐心地处理问题,“重来一次”通常是很有效的解决对策,在无法“重来”的情况下,也要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可能并不马上买账,依旧大哭大闹,但这是一种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泄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来的,家长需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痛苦,共情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