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这本幼教专业必读的教材,讲的是学前儿童(0~6岁)的特点及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的书。
全书让我系统地了解了很多关于“幼儿园”里应该发生的事。
一、幼儿园的开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性本恶。
从古人对人生下来的品性揣铎可以窥视他们对儿童的认知观,西方有些国家甚至认为儿童是有罪的。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开办托儿所,幼稚园,把父母,尤其是母亲从照看子女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让她们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工作,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照顾和教育。
二、再也不要把唱歌画画跳舞不当回事啦!
这是学前教育中的美育。
美育不只道德上的美,还包括审美能力。
遥想当年我上初中,唯“语数外相关”,其他功课,类似美术,音乐竟认为是学了没用的功课。
初一时,带课的语文老师还带音乐课,而他本身还是个音乐迷,喜欢吹竖笛弹电子琴。
那时候镇里要举办一次大型音乐汇演,我这语文老师选的是竖笛演奏,吹的曲还是《梁祝》。
利用课外时间来练曲,我当时还挺反感这事的,因为它占用了我做题的时间,记得当时还和老师闹过一次矛盾呢!
也就从那时候起,我认识了1234567,虽然不会唱谱,但是用竖笛来吹谱,竟吹得挺像!
音乐,或者说,吹竖笛这事在我的心上占得比重太小了,即便读到了大学,在问及有什么特长时,我的心里仍然是迷茫的。
参加工作后,才发现,除了个别专业(比如医学),到了一定年限,工作就会进入瓶径期,甚至是看到了天花板,你很难再有突破。
而艺术却不一样,因为美的创造力是没有极限的。
三、鼓励孩子学会玩太重要啦!
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书用第 六章用大量的内容来写游戏。
游戏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或者巫术。
简单游戏如跑啊,跳啊,骑木马之类,复杂游戏如角色的扮演,演绎等。
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生存技能,感受自己的力量,发泄不良情绪,扮演成人来弥补自身的弱力量……
可以说,一个人长大后,他所能想到的,创造的东西,无一不例外和儿时的记忆有关。
比如我现在想在家里DIY些小吃食,首先想起做的,是小时候妈妈在家里做的东西。
我想自己缝个书包,想画一幅关于书包的画,想起的是妈妈给我缝的花布书包。
我小时候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长大工作后,越来越发现自己是个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的人。
四、教育不是继承,而是创造
在书中第七章,有皮亚杰的一句话:
“智力训练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储备记忆,是在于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仅是博学。”
要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多多动手。
从小到大,我就特别羡慕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没有读研的原因之一是不喜欢做实验。
书的后1/4内容讲的是幼小衔接,幼儿园注重的游戏和动手活动,而小学就要承担教学任务了。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社会教育,想想自己大学毕业后简直像个原始人类,傻得出奇,还有网曝的大学生受骗的事,和社会教育脱节有很大的关系,受教育,绝不能只受教科书的教育呀!
总之,通览全书,可以让我们熟悉学前教育的方方面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