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月亮上Da ...
什么是同源策略?你都知道哪些解决跨域的方法?
同源策略(Same origin policy)是一种约定,它是浏览器最核心也最基本的安全功能,如 果缺少了同源策略,则浏览器的正常功能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 Web 是构建在同源策略基础之上的,浏览器只是针对同源策略的一种实现。
所谓同源是指:域名、协议、端口相同。
同源策略又分为以下两种:
DOM 同源策略:禁止对不同源页面 DOM 进行操作。这里主要场景是 iframe 跨域的情况,不同域名的 iframe 是限制互相访问的。
XMLHttpRequest 同源策略:禁止使用 XHR 对象向不同源的服务器地址发起 HTTP 请求。
1. 通过jsonp跨域
通常为了减轻web服务器的负载,我们把js、css,img等静态资源分离到另一台独立域名的服务器上,在html页面中再通过相应的标签从不同域名下加载静态资源,而被浏览器允许,基于此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动态创建script,再请求一个带参网址实现跨域通信。
2、 document.domain + iframe跨域
此方案仅限主域相同,子域不同的跨域应用场景。
实现的原理:两个页面都通过js强制设置document.domain为基础主域,就实现了同域。
3、 location.hash + iframe
实现原理: a欲与b跨域相互通信,通过中间页c来实现。 三个页面,不同域之间利用iframe的location.hash传值,相同域之间直接js访问来通信。
具体实现:A域:a.html -> B域:b.html -> A域:c.html,a与b不同域只能通过hash值单向通信,b与c也不同域也只能单向通信,但c与a同域,所以c可通过parent.parent访问a页面所有对象。
实现的原理: a欲与b跨域相互通信,通过中间页c来实现。 三个页面,不同域之间利用iframe的location.hash传值,相同域之间直接js访问来通信。
具体实现:A域:a.html -> B域:b.html -> A域:c.html,a与b不同域只能通过hash值单向通信,b与c也不同域也只能单向通信,但c与a同域,所以c可通过parent.parent访问a页面所有对象。
4、 window.name + iframe跨域
window.name属性的独特之处:name值在不同的页面(甚至不同域名)加载后依旧存在,并且可以支持非常长的 name 值(2MB)。
5、 postMessage跨域
postMessage是HTML5 XMLHttpRequest Level 2中的API,且是为数不多可以跨域操作的window属性之一,它可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a.) 页面和其打开的新窗口的数据传递
b.) 多窗口之间消息传递
c.) 页面与嵌套的iframe消息传递
d.) 上面三个场景的跨域数据传递
用法:postMessage(data,origin)方法接受两个参数
data: html5规范支持任意基本类型或可复制的对象,但部分浏览器只支持字符串,所以传参时最好用JSON.stringify()序列化。
origin: 协议+主机+端口号,也可以设置为"*",表示可以传递给任意窗口,如果要指定和当前窗口同源的话设置为"/"。
6、 跨域资源共享(CORS)
普通跨域请求:只服务端设置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即可,前端无须设置,若要带cookie请求:前后端都需要设置。
需注意的是:由于同源策略的限制,所读取的cookie为跨域请求接口所在域的cookie,而非当前页。如果想实现当前页cookie的写入,可参考下文:七、nginx反向代理中设置proxy_cookie_domain 和 八、NodeJs中间件代理中cookieDomainRewrite参数的设置。
目前,所有浏览器都支持该功能(IE8+:IE8/9需要使用XDomainRequest对象来支持CORS)),CORS也已经成为主流的跨域解决方案。
7、 nginx代理跨域
跨域原理: 同源策略是浏览器的安全策略,不是HTTP协议的一部分。服务器端调用HTTP接口只是使用HTTP协议,不会执行JS脚本,不需要同源策略,也就不存在跨越问题。
实现思路:通过nginx配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域名与demo1相同,端口不同)做跳板机,反向代理访问demo2接口,并且可以顺便修改cookie中demo信息,方便当前域cookie写入,实现跨域登录。
8、 nodejs中间件代理跨域
node中间件实现跨域代理,原理大致与nginx相同,都是通过启一个代理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转发,也可以通过设置cookieDomainRewrite参数修改响应头中cookie中域名,实现当前域的cookie写入,方便接口登录认证。
9、 WebSocket协议跨域
WebSocket protocol是HTML5一种新的协议。它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全双工通信,同时允许跨域通讯,是server push技术的一种很好的实现。
原生WebSocket API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我们使用Socket.io,它很好地封装了webSocket接口,提供了更简单、灵活的接口,也对不支持webSocket的浏览器提供了向下兼容。
列举JavaScript的基本数据类型和引用数据类型
基本数据类型 ( 按值访问 ) :
number 、string 、null 、undefined 、Boolean 、Symbol (new in ES 6)
基本数据存储在栈(stack)中,是按值访问的...
1 var a=10;
2 var b=a;
3 b=20;
4 console.log(a) // 结果 a = 10
引用数据类型 (按引用访问 ) :
对象Object、数组Array 、函数Function、Date等
引用数据类型是保存在堆(heap)中的对象
( 它不能直接访问堆内存中的位置和操作堆内存空间,只能操作对象在栈内存中的引用地址 )
var obj1 = new Object();
var obj2 = obj1;
obj2.username = "我不是李白";
console.log(obj1.username); // 结果 ‘我不是李白 ’
Vue2.0的生命周期有哪些?分别解释其意思
创建Create
创建前 beforeCreate()
创建后 created() 从可以修改data数据
挂载Mount
挂载前 beforeMount() 正在加载数据
挂载后 mounted() ajax请求
修改Update
修改前 beforeUpdate()
修改后 updated()
销毁Destroy
销毁前 beforeDestory() 弹窗组件 关闭前
销毁后 destoryed() 弹窗组件 关闭后
详述组件通信
父传子 :
在父组件的组件标签上通过v-bind绑定要传递的数据,然后在子组件内部通过props接收
// 父组件
<select-list :dataList="dataArr" @parentReceive="changeVal"/>
// 子组件
props: ['dataList']
子传父 :
在子组件中定义一个方法,然后在方法里面通过this.$emit进行传递($emit有两个参数(自定义事件名称,要传递的数据));
// select-list组件 - 子组件selectVal (val) { // 第一步 this.$emit('parentReceive', val) // 第一个参数:自定义事件名称;第二个参数要传递的数据}
在父组件的子组件标签上通过@自定义事件名称监听,然后通过回调函数去处理响应的逻辑
// 父组件
<template>
<select-list :dataList="dataArr" @parentReceive="changeVal"/>
</template>
<script>
changeVal (val) {
console.log(`我是子组件传递过来的数据${val}`)
}
</script>
兄弟传值:
A 传 父 , 父 传 B
中央通信(跨组件通信):
在要传递数据的组件通过$emit(自定义事件名称,要传递的数据)
// select - list
import bus from'../../main'
selectVal (val) {
bus.$emit('reveive', val)
}
在目标组件通过$on进行监听接收$on('自定义事件名称', 回调函数)
// select - input
import bus from '../../main'
bus.$on('reveive', val => {
console.log(val)
this.value = val
})
PS:$emit & $on都要挂载到Vue空实例上,而这个空实例要全局使用因此需要在main.js创建
// main.js
let bus = new Vue()
exportdefault bus
详述导航守卫
概念
导航发生变化时,导航钩子主要用来拦截导航,让它完成跳转或取消
首先他们全部都有三个参数
to:这是你要跳去的路由对象。
from:这是你要离开的路由对象。
next:是一个方法,它接受参数。这个方法必须调用要不就跳不过去了,你可以把它看做保安。必须给它打个招呼,要不然不让你过。
全局的
beforeEach - 前置钩子函数 ( 使用场景 - 未登录去下单,跳转到登录页 )
afterEach - 后置钩子函数 ( 使用场景 - 改变浏览器title )
单路由独享
beforeEnter
组件级
beforeRouteEnter - 进入组件前 ( 使用场景 - 进入这个组件前你要做什么初始化操作 )
beforeRouteUpdate - 组件更新或改变时 ( 使用场景 - 复用组件时(对于一个带有动态参数的路径 /foo/:id,在 /foo/1 和 /foo/2 之间跳转的时候 )
beforeRouteLeave - 离开组件时 ( 使用场景 - 清除定时器等等 )
v-show和v-if有什么区别?及使用场景
v-if 用于 DOM 节点 满足条件是它才会进行一个渲染内容
v-show 用于点击频繁的位置 ,实际是就是 一个标签区域内容的 显示和隐藏
v-for和v-if的优先级
当它们处于同一节点,v-for 的优先级比 v-if 更高,这意味着 v-if 将分别重复运行于每个 v-for 循环中。当你想为仅有的一些项渲染节点时,这种优先级的机制会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