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于中国人来说,诗词早已渗入我们的血脉。别离的时候,我们会想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困厄的时候,我们会默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保国卫家的时刻,我们会怒吼“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诗词凝聚了中国人的信仰,寄托了中国人的志向,正因如此,当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出现的时候才会引发收视热潮,成为一时之间大众热议的话题。
看不够爱不够的诗词大会在十期节目播出后,终于告一段落,但由它引发的对诗词的热爱却并不会就此结束。一时之间,各大书店内纷纷涌现出了一大批主打诗词的书籍,然而在热潮将落的时候,根据中国诗词大会文字脚本与竞赛题库加工整理而成的书籍《中国诗词大会》姗姗来迟,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本书可以说完美的复刻了电视节目的精彩,那些让观众广泛参与的题目尽皆展现在本书里,甚至那些中途落败的选手未能答完的题目也在本书中一一补全。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又一次的投身于对抗自我的比赛中,温故知新,自我检验,重拾在节目播出时期的振奋与感动。
本书除了收录补全了比赛中出现的题目,更为吸引我的部分则在于收录集结了节目中几位老师的点评。诗词在曾经都是可以和歌而唱的,也因此,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字字念来唇齿留香,单以音韵而言,已经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诗词在展现美的同时,同样承载着作者的志趣,甚至可以说,这些志趣才是作者真正在意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感动震撼的部分。然而随着白话文普通话的推广,曾经的文言、典故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那些大有深意的诗词,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注意到单一的含义,而忽略了典故符码所携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诗词大会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出现了辛弃疾的一首小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对于这首小词中出现的鹧鸪,我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然而在郦波老师的讲解下我才知道,鹧鸪在古代《异物志》中是一种“栖至淮南”的鸟,它不飞到北方,所以叫做“但南不北”。鹧鸪鸟的叫声也很有意思,古人拟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辛弃疾作为由北方南渡的起义军将领,他毕生的希望都是北伐成功,收复故土。然而在南宋朝廷里,辛弃疾的志向和愿望总被主和派所阻挠,鹧鸪在此处便是影射朝廷里的主和派,鹧鸪的叫声和习性在这里激发起了辛弃疾的悲愤与愁绪。
脱离开典故符码的诗词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微言大义,要邈宜修也都无从谈起。本书重现了电视节目里出现的精彩点评,例如从一杯酒里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的区别。李白写酒总是“金樽清酒”,其实对于李白而言,这样的美酒他也是消费不起的,但李白生性浪漫喜欢夸张,所以他的酒总是清酒。而杜甫的生活很艰苦,他笔下的酒通常都是大众饮用的浊酒,因为在古代,能够喝清酒的人毕竟是少数。
由一句诗荡开,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诗句中典故的来历以及写作的原因,这样的解说极大的拓展了诗词的广度,丰富了诗词的趣味性。但我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对这些内容无法一一记下,而本书刚好弥补这样的缺憾。喜爱的词句可以反复吟咏,精彩的点评可以记录摘抄,在本书的陪伴下,我们又一次的徜徉于诗词的世界。
牙牙学语之时,我们便不解其意的跟随着父母吟唱那些熟悉的句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坐学堂的时候,我们开始理解什么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宽慰过自己“天涯何处无芳草”。成熟以后,我们开始更深层次的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诗词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无处不在,它抚慰着我们的心灵,教化着我们的德行。得意失意、清醒迷茫,在人生的任意时刻,我们都能够用诗词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且找到来自千百年前的共鸣,这就是诗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