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焦虑。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些文章教我们如何避免焦虑,如何克服焦虑,还有什么几大方法缓解焦虑。
之所以我们大谈焦虑,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会出现信息上的焦虑——怕自己每天吸收的信息太少;会出现能力上的焦虑——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还有身份上的焦虑——跟自己周围的人相比,自己的发展是否太慢?
这本书就是从身份的角度,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身份的焦虑。分成两个部分,焦虑的起因和解决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S可以是一个公司的职员,孝顺父母的儿子,同时也是朋友们眼中很讲义气的朋友,也是一个好老公,一个很疼爱女儿的父亲。这种种身份构成了他的社会身份,在过去,社会是分阶级的。一个人的身份会有高低之分,不同的阶级会受到来自社会不同的对待。所以底层人民渴望着上层社会,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权利。
这种影响至今还残留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社会上很多人不惜牺牲朋友甚至亲人的利益,来对权利和财富进行追求,深层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能给他们带来尊重。事实上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对有钱人不仅仅是仰慕,心底还会尊重他们,甚至认为有钱人就是道德高尚的,而对穷人就是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就是懒惰的,无能的,不思进取的。虽然社会越来越多元,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社会不再把有钱当做成功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所以在自我评价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周围人的看法。长时间受到一些打压性的语言打击或者同伴的不看好,是身份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
焦虑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势力倾向。我们经常用“势利小人”来形容那些因为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然后经常去巴结、接近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这样一类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深藏在他们内心的害怕,才是势力产生的唯一根源。因为社会地位相对较弱,而这些人害怕被甩开,害怕自己也会让人瞧不起。所以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才需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我们在近几百年特别是最近几十年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物品,各种电商广告促销,电商节诱惑着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想要尽可能多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品味,我们想要用这样的物质享受来表现我们的经济实力。但这种攀比是永无止境的,永远都有人比你得到更好的物质资源,于是这也成了我们的焦虑来源之一。物质越是进步,我们越是想要获得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
还有另外一种焦虑来自于人类内心追求的平等、期望和嫉妒。我们从来不会孤立地形成我们对事物(如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相应对待,通常我们的参照群体就是和我们差不多起跑线的人。当我们处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家都差不多,我们不会因此而烦恼。但如果其中有人比我们更优越更有成交,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否本该取得更大的成就,于是焦虑向我们袭来。我们妒忌的只是和我们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
世上最难忍的大概就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比我们成功。
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越来越多地把更多的人看作和我们处于同一级别,用他们来与自身做起来比较,于是我们为之嫉妒的人也越来越多。
关于期望,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自尊公式:我们的自尊受制于督策我们的理想以及我们为理想所付出的行动,取决于我们实际的现状和我们对自身期待之间的比率。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这一公式隐含了两层提升自尊的策略:一是努力提升实际的成就;二是降低自己的期望。
而谈到解决方法,作者从哲学,艺术,政治,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欧洲兴起的波西米亚群体几个角度来阐述。
如刚刚我提到的,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多多少少受到周围人对我们评价对影响。故哲学家们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过多关注于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周围人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艺术作品书中列了小说,诗歌,喜剧,绘画,电影,这些艺术作品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功的标准从过去猎杀野兽,跳小步舞,骑马冲锋过度到拥有财富,名声和权利。在各个社会里都相信“精英集团”。人们甚至认为金钱携带者一种道德品质,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美德,就如同它能够购买的物质商品一样。社会到了一种认为金钱能够带来幸福的阶段,他们认为幸福是通过购买一些列永远都在变化中的消费品来实现的。从19世纪早期开始,金钱就成为商业社会衡量每个人成员的核心标准,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占有一定的财富成为必需。财富对于获得一个好名声来说是必要条件。一旦没有积累足够的财富,即使是那些对财富不在乎的人,也会感到焦虑不堪,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风气。这种现代身份理想认为“体面”与财富直接相关,而“不体面”与贫苦直接相关。
终于,基督教站了出来,它提醒着世人,我们要站在一个高度下来审视我们的人生。放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只不过是那一滴小小的水珠,甚至连水珠都不如,兴许就是那溅起的水花中最小的那颗。无论你拥有多少的财富,多高的地位,多显赫的名声,在历史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都终将死去,都将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将连同我们的名字长埋土下。追名逐利为了什么?在这短短的几万多天时间,何不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呢?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最后谈到的是波西米亚人,他们兴起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和美国,这些人特立独行,对金钱和名利毫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他们的活动就是聚在一起交流艺术和感情,而非商业和物质上的收益。他们打破传统,在性生活上,在个人作风上,在外表装扮上,也有可能仅仅是在心灵上。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一切,并以自己能够对资产阶级口诛笔伐充满了自豪。他们给这个社会提供多了一个视角,不再认为金钱至上,不再对有钱人卑躬屈漆,不再以职业等同于一个人的天赋,批判资产阶级忽略了艺术,感悟,嬉戏和创造的价值。和基督教一样,波西米亚坚持用精神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而反对用物质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断。
关于身份的焦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但看过本书能够给自己多一点视角,多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们不再用过去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正如作者所说的: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要永远摆脱焦虑或许太过理想,但换个角度,焦虑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说明了我们对自己还有期待,对未来抱有希望,渴望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读《身份的焦虑》
handsome
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