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追寻着“美”的男子,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着美。但是,他却也很清楚,那不过只是幻觉。这如同,他在面对澡堂女那“优美的嗓音”下的,不知所云的幻觉般。他很清楚——
自己是绝不可能得到美的。
呆望着河对岸那沉浸在恋爱之中的町枝,那份“美”的独一无二的,甚至在这份“美”的驱动下,不由得油生出“分享”。银平竟有着与占有那份“美”的男子探讨的心。这真是滑稽。
滑稽又不堪的举措下,这又是埋藏着怎样的心境?
这是爱惜着“美”的男子,却又是无法得到“美”的男子。悲哀?想必不然,在卷中,银平并不会得不到“美”而自暴自弃。正如同,在最后,他为自己所做的虚设般,“自己是为了寻求梦幻中的少女,才同这个现实中的女人对酌。这女人越丑陋越好。这样,町枝的面影也像浮现出来了。”
无法从现实中得到美,于是只能在现实的“丑陋”下寻求美。这是银平,失去了所有的男子。
他曾有一次,是那么地靠近“美”。他利用“脚气”的谎言勾起了自己所一度向往的“美”——久子。
跟踪,这是多少人所不齿的行为。但是这对银平来说,这是一个过程,是他寻求“美”的举措性行为。为此,他不知有过了多少次这样的行径。而这样的举措下,产生了他所爱的第一个人,这便是久子。
但是,本就是处在不同的世界之间的两人,即使曾有联系,那也必然会断裂,正如同久子在离去时,所说的言语一般,“我会努力将你忘记。”有些遗憾,不过,我却没法从这书中读到悲哀感,反而有着一种理所应当的意味,真是不可思议。
回想起来,银平所追求的果真是“美”?想来不是吧?他跟踪着无数的女性,或是少女,或是女人。他像是漫无目的,却是被那莫名的魅力所吸引。那是怎样的魅力?那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味道,而是单纯。
银平是很单纯的人,他追捧着爱,为此,他甚至没法对这齿人的行为产生负罪感。他曾把握住的“美”,但他却不曾想过,这应该吗?
为了追寻“美”而不顾一切,他丢弃了一切,甚至沦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就算如此,他却依旧不曾有过放弃,这对于“美”的渴求。真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
不觉间,我竟然会他生出一种敬佩感,原因在于他的“敢”。即使是丑陋的人尚有其追求美的心,但是,我却不然。
无所冀,无所求。
这便是现存于此处的我,我懦弱于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却将之归类为“无能”。我畏惧于思考,我是懒惰的人,却自我解脱为“无能”。
银平有着一双丑陋的脚,到那是敢于追求“美”的脚,不止息。
川端的写下的这篇《湖》,在初读时,所体会到的,是在华丽的词藻下堆砌而成的,空白文。不明所以——即使是湖,也仅仅是作为回忆中的短暂片段,这让人不禁思考,这真的有必要将标题称之为“湖”?但是,当再次细读时,却才发现,所谓的“湖”便是记忆。宛若镜中水月的过往。憧憬美、向往美、拥有美以及失去美。故事围绕着美展开,它经由银平的回忆构成的主线,当顺着这条线行进下去时,却也才发现,真正的美,并不在银平这里。
真正的美,并非人和事。
而是记忆。正如前文所述,美的四个阶段,但是故事的开篇直至最后,都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这不禁让人看出,川端想说的,正是回忆。
过往是有趣的,它包罗万象,却又缺乏陈调。它即是既定之事,同样的,也是留恋之物。人的一生大体不过七十载,但是在这七十中所能够被记起的,自是不过十载吧。从这点来看,银平是幸运的,四十载间,尚有诸多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但是,事实果真又是值得去深思的?答案是否定的,不论是怎样的人和事,不论银平在追逐着美的道路上走得有多远,这非是善举,这非是智举。
纵观《湖》之全文,达及末尾,却也只留下普通银平的那份感受,看着丑,则美便已然浮现……
而社会宛若这简单的湖。
世间有美,亦有丑。爱因斯坦有言:“大自然喜欢矛盾。”亦是相同,这矛盾绝不仅在这物理之中,同样的,亦然犹存于人心,于表面。
现今观之,《湖》所写下的,便是川端眼中的世界。在川端年代,战败之日本弥漫着一股倾颓、颓废的氛围。而在这氛围之中,便是自我的迷茫。
美与丑,这种二元化的冲突下的,便是那名为“社会”的湖中,所映衬而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