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昧平生、无熟人推荐,连线上活动都未参加,仅凭几篇文章断然抱一个幻想踏上了寻“经”路,这就是我,在国庆期间到福建屏南龙潭村豹舍写作营之旅。
去前有犹豫,虽见了招生贴立马响应,但付费后依然时时涌出担心。毕竟这么多天,还得扔下赚钱事去烧钱……
然而,十天后,我真心说声“谢谢”:豹舍报大人、后勤官大“霞”、女主小迪、还有那几个可爱的学伴;是的,还有热情而又具有高冷骨子的小狗旺财。
我的这次目的,是为写一本书理清逻辑线。短文几百几千字的我已写了二十来年,从博客开始历经QQ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直至如今的简书。然而写书却是初出娘胎第一遭。
二十多年从教路,个性化探索无止境。从学科性教学走到如今的人格重塑;由面向学生到学生、家长一起抓;还有自己创建的理论和与众不同的实践方法。这些林林总总把它们编辑在一起,一为慰己二为助人。
发心己有两年,但断断续续写作中感觉最难的就是脑海中找不到整本书样貌。平日里内心的不断悟,让我笔由心动经常随意而发。想着可以当书稿,但从未沉下来想过到底要面对哪个层次读者。
报大人首先让我立全书提纲并让我写序。“你若这次能把序写完,也不枉来一趟”,他说。
几年前有个编辑看了我博客约我出书,也是要我先立提纲。碰到我这个人经常是感到哪里写到哪里,憋这种东西真费劲。按这种思路就感觉一匹自由奔跑的马一下子被套上了笼头,接下来写作的笔就涩得无法润泽文字。磨来磨去,后来因那个编辑改行,出书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几年之后为了这本书,又遇上了同样套路。这次跑不掉了,自找的。
但即然大老远丢弃很多找上门来,还是先跟着导师思路走走。于是我强迫自己放下往日的信马由缰举起镣铐与笔共舞。
现实型性格杠杠的我就这样硬生生把自己憋在电脑面前,准备破釜沉舟。
写半天通不过,写一天还通不过,写两天依然不行……我真感觉懊悔,放着自由自在好日子不过,却花钱来这里买根上吊绳勒着。
直至第三天上午写过。
我觉得我该告结束了,反正怎么写也是通不过,干脆放自己一码。
我不出书行了吧,我写着自己玩玩可以吧?……这么大岁数又不图写书赚钱,不受这份罪了!
本来我就这样想,二十几年教育路,一群老家长,还有很多陆续加入的新家长,若将我的理论与方法理顺了放在书中,那么与他们的沟通就会简单得多。
就当这次是个探索,不行再回归原点。我关了电脑一身轻松,独自一人上山捡毛栗子去了。
龙潭的秋天,柿子熟了像一个个鲜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毛栗子熟了,寂静的山上时常伴随着“噼啪”声由树梢弹落大地;暖暖的阳光照着,和煦的秋风吹着,清新的空气包裹着……
我抱着满满一大包粟子从山上下来时,心空了人清静了。
既来之则安之,利用写作营氛围,好好按自己的感觉写写。
于是我把写作对象想像成日常里经常接触的身边家长,把文字当做与他们谈心的话语娓娓道去。
不曾想这一次被报大人认可了,他说这样写一定能出版。
我也有点儿懵了,这不就是我原来的风格吗?看来太有功利心了,反而做不好事情。放下了,倒空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出来了。
我还有点儿不放心,写上几千字就让报大人检视一下,看看会不会走偏风格。我想,接下来几天,若能一直保持恒定风格,回家后写书就能顺风顺水。再不用总想着技巧,白耗自己的写作心力了。
也许是因为自己就是教写作的过吧,跟学生们要讲各种写作风格,平日里不由自主就会有这种阅读分析习惯。于是当我提笔书写时,脑子里经常会有不同“模板”闪现,有时觉得A风格更好有时又觉得B风格更妥。作为短文影响还不大,一篇文章一个风格,排列组合有时还更靓丽一些。但作为一本书就不同了,里面的风格忽东忽西,读者就会感觉无所适从。
很庆幸来到写作营,在报大人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这种原来被我忽略感觉过于平实缺乏技巧的模式。若没有报大人这种专业人士肯定,于我而言倒底哪种风格最合适写书,也许一辈都是个迷。
接下来的事儿就顺畅了。报大人多次与我讨论,定下全书大纲和序言内容。
写作营结束的时候,正如一开始报大人所言,我的序几乎都写好了。
临别前的晚餐,我为大家精心烹制了我们宁波人家常菜香喷喷的红烧黄花鱼,聪明美丽的小迪开了坛龙潭八年陈黄酒,热情能干的于霞女士做出一桌丰盛的菜肴,写作营成员举杯相邀下次再相聚。
龙潭,
美丽清秀面纱飘逸;
豹舍,
古朴静雅气息氤氲;
等我,
缘起再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