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摄影时间并不长,算来大概也就十几年,日常工作,周末拍摄,经历了如何拍片、参赛和专题创作三个阶段,但对我影响较大,受益最深,至今有所帮助的还是参加影赛那个时期。
参赛只是摄影人要经历的阶段性过程,但不要一味把参赛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在我看来一些参赛的获奖作品除切入主题、艺术构成、如何选图、编辑投稿和评委因素外,还有一定的偶然性。某幅照片在特定的比赛中获奖可视为精彩,但不可视为精典。作为摄影爱好者在拍好照片前提下,积极参加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个地区组织的影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按照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以一种命题形式进行创作,从中懂得如何发现又如何地表现,不失一种提高摄影技能的方法,交流创作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但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无需看重结果如何,可通过参赛看到自己与其他作者,或者获奖作品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不足和差距,更为关键是对于摄影艺术追求那份热爱和执著。
每个人在朝前走的时候,需要不时地回望自已曾经走过的路。岁月流转,时至今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些获奖作品,每一张照片都是难忘的日记,依然能够唤起我的视觉记忆,寄托着摄影的梦想。
我们要多义解读“一图胜千言”的含义。图像的正确解读受代码、文字说明和上下文三个变量的支配。如果仅靠一张图像去理解表达是有限的,无法获取完整的信息,很多时候事实和真实都不是相同的。在渴求画面信息同时,更需要丰富文字信息解读那些蕴藏在图像中,以及画面外的信息与观点。从某种方面讲,甚至超越了获奖的意义。因此,我从自己这些年不大不小获奖里选择一些作品,用图文形式讲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包括图中真正的含意和获奖背后点滴故事,也便有了对参赛获奖一些思考,与大家互动交流创作心得体会。
获奖作品《遇见》
2017年入展第17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18年获《大众摄影》杂志“包商银行杯"全国第八届“小企业贷款"专题摄影大赛入展奖。
这组《遇见》图片大多拍自2017年平顶山城乡日常生活中的偶遇,每幅既可独立成篇又可合并阐述,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图像,用一个主题串联构成了寻常里鲜活的市井图景,娓娓讲述着生动有趣的故事。
遇见在于眼见为实的直观性,可遇不可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遇见,如行走城市和乡村时,遇见两种并行不同的风景。摄影创作不仅要有客观视觉的形象思维方式,更要有主观的好奇心和敏锐洞察力,随时发现与你擦肩而过的人,能触动按下快门的情景。摄影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寻常中发现新奇,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杂乱中发现有序。当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微妙关系,这些稍瞬即逝的神态与形态变化,会呈现完全不同的效果和感染力。
摄影既要面对客观存在事物,又是主观的选择。在自然状态下尽量不打扰被拍摄者,把主观意识与个人情感,把事物判断与典型瞬间定格影像中,充分表达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用摄影元素视觉化再现原本现实生活。在捕捉和取舍中,记录下不可复制有意味片段,甚至令人有所触动的瞬间,在有限地画面中尽量多的考虑到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在二维的空间里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些瞬间影像显现出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平凡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生活的追求。
[作者简介] 冯洪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图片网签约摄影师。从事摄影创作共拍摄《楚长城》《乡村茶馆》《河南曲剧》《千年炉火话汝瓷》《原色乡村》《中原牛市》《两河古地》等30多组纪实摄影专题。一些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中国戏曲》《华夏地理》等报刊发表,并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北京中华世纪坛、香港和台湾展出,100多幅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