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文章《夜校为啥又火了?》,让“夜校”这一颇具年代感的名次重新回归公众视野。其实,夜校并非一个新鲜事物,好巧不巧我找到了多年前撰写的一篇文章《毛泽东与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与大家分享,看看那些年关于工农妇女夜校的那些事儿。
在风景秀丽的福建西部山区,有一个叫做新泉的小镇,它与周边的长汀、上杭、清流毗邻而居。
让小镇闻名遐迩的,不仅是以溪鱼、豆腐为代表的美食和丰富的温泉资源,还有许多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遗迹。
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旧址“张家祠”就是其中之一。
一
1929年6月,正是榴花娇艳似火的季节,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4军从旧县来到了新泉进行休整,在新泉镇上一座名为“望云草室”的清代书院住了下来。
其时,部队正在为第三次攻打龙岩作紧张的准备。就是在情况危急的紧张时刻,毛泽东仍然不忘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走访,毛泽东了解到,当地的妇女同其他地区的妇女一样饱受“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摧残,在“四权”(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压迫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
她们“只是一个除单纯制造人类的机器和料理细小的家庭事项外,没有别的作用。”“妇女都受着重重的压迫。不是在‘吞声饮泣’,便是在‘颠沛昏迷’……有的被人卖作童养媳,死于翁姑虐待;有的被覆没迫嫁,死于遇夫不良;有的被人卖作婢妾,死于家主摧残;有的被人卖作娼妓,死于黑暗地狱……”
同时,她们长期和文化绝缘,处在“斗字不识苦连天,世世代代受欺凌”的悲惨境地,不少妇女“扁担跌落地,不知是个一字”。
有一次,毛泽东在调查途中遇到一位妇女,便关切地问:“你家有几口人?生活怎么样?”
这位妇女回答了家里的情况后,毛泽东接着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学点文化呢?”
妇女难为情地说:“没人教识字啊!”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而深情地说:“你们互教互学嘛,我们帮助你。”
随后,毛泽东特地召集区干部张瑞明、张育文等到“望云草室”交谈情况。
他非常中肯地指出新泉地区发动群众工作还不够广泛深入的问题,尤其是不注意发动妇女参加革命。
他说:“妇女撑了半边天,占了人口的一半多。我们的革命如果没有广大妇女的支持和参加,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毛泽东指示,要把妇女教育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抓,“把妇女发动起来,和男人一起闹翻身、求解放”,组织她们学习政治和文化,传播革命道理,积极参加革命工作。
最后,他还殷切地嘱托张育文:“你是分管宣传工作的,这项工作应该义不容辞地抓起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新泉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便应运而生。
经过紧张筹备和深入动员后,当年7月,在“望云草室”隔壁的“张家祠”,苏区第一所工农妇女夜校开学了。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新泉镇的大街小巷,远近乡村的妇女个个都心里乐开了花。
许多妇女激动地热泪盈眶,说:“毛委员这么关心妇女的解放,我们一定要学好文化,学好革命道理,同男子一样干革命。”
从此,新泉妇女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争相砸碎封建的枷锁,纷纷冲破黑暗的牢笼,逐步在政治上、文化上获得彻底的翻身解放。
二
工农妇女夜校创办后,饱受封建压迫的妇女们听到可以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消息,都感到十分惊喜。
她们一个跟着一个跨进了夜校的大门,还有许多好奇的群众围在夜校门口看热闹。
“张家祠”一时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很快,问题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先是在动员妇女报名入学的问题上出了“岔子”。尽管这已是红军第二次来到新泉,苏维埃红色政权已经建立,但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当时,许多人对革命道理还不十分了解,社会上甚至有人造谣“共产共妻”,革命运动也未造成一定的声势。
让一群区干部堂而皇之地走家串户,去动员妇女参加夜校学习,很有可能引出不良的社会舆论,给革命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受世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束缚,一些父母执意不肯让女儿、媳妇上学,生怕她们晚上在外面出什么问题,或是没有学好文化反而学坏变了样。一位婆婆说什么都不肯让自己的儿媳去读夜校,任凭儿媳怎么苦苦哀求也无动于衷。
夜校负责人就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让女干部约请一群妇女登门造访,耐心细致地轮番去开导这位婆婆。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终于使老人家思想开了窍,最后允许儿媳去上夜校。
区革委会副主席张育文更是首当其冲,动员自己的亲妹妹张素娥上夜校。
小素娥虽然年仅十五六岁,却一心想着贫苦农民的事情。她十分爽快地接受了哥哥的建议,还积极主动地动员更多的年轻妹子上学。她走家串户,十分勤恳地去做妇女的工作。
在她的耐心劝说下,许多妇女第一次打破了“女不入校”的老观念,几十名妇女兴高采烈地提着灯笼上夜校来了。等到正式开学后,小素娥担任夜校学员班班长的职务,为妇女夜校的工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随着妇女夜校的学员越来越多,另一个问题也接踵而至。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教学设施更是跟不上,书本和教师数量都极度缺乏。
区委会就组织干部编写教材,翻印《红军识字课本》。然后,请区、乡干部轮流到夜校当义务教员,教识字、读书。在夜校创办初期,主要由张育文编写教材并亲自授课。
但不久,新泉地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尤其是这年7月23日爆发了“连南十三乡工农武装暴动”之后,张瑞明、张育文等区干部纷纷忙于组建新泉乡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很难抽出时间到工农妇女夜校授课。
这个时候,毛泽东倡导道:“有一、二个教师就行了,学生还可以教学生,学生白天学了十多个字,晚上就教十几个字,积累起来就多了。”
她们就按照“能者为师”的办法,让学得好或学得多的学员去教别的学员。张素娥就经常利用白天时间向哥哥请教学习,晚上再去夜校教其他妇女,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学员老师”。
小姑娘年龄虽不大,教起课来却十分认真,一笔一划,有板有眼,字写得端端正正,意思讲得清清楚楚,深受广大妇女的欢迎。
正是在区乡干部和妇女们的共同努力下,工农妇女夜校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发展。刚开学时只有十五、六人,后来发展到100多人。此时,“张家祠”已容纳不下这么多学员,又在东山楼新办起了一所分校。
为了满足更多妇女上学的要求和培养教育更多的工农妇女,新泉区苏维埃政府在东山楼分校举办一期妇女骨干训练班,对来自各乡的妇女党员80余人进行3个月的强化培训。
这些妇女骨干回到本乡村后大都办起村的妇女夜校。据资料记载,在很短的时间内,新泉就办起了18所妇女夜校,学员一度发展到700多人。
三
在“张家祠”的正厅里,悬挂有一块横匾,上书“忠信诚敬”四个大字,左右墙壁上镌刻着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忠孝廉节”,整个建筑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的味道。但这里的教学却完全摒除了陈旧腐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针对大多数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底子,夜校采取看图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她们将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绘成图画,配上文字,编成直观的《看图识字》教材。这样一来,既能易学易记,又便于活学活用;她们还用歌谣的形式编课文,让工农妇女们在嬉笑怒骂中学到真知识,掌握真本领。
比如,《识字课本》第一册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地主住洋房,我们晒太阳;豪绅吃猪肉,我们没衣裳;军阀娶姨娘,我们上战场;如要求解放,杀他个精光。”读起来朗朗上口,道理也通俗易懂。还有这样的文字:“泥水师傅无屋住,木匠师傅睡竹床;做衫师傅穿烂衣,农民耕田空米楻。世道不公是何故?剥削阶级恶心肠。”
每每读到这些句子,学员们都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地去思考。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既让妇女们学会了知识,也激发了她们嫉恶如仇的情感。同时,夜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循序渐进。
许多妇女入学前根本没有念过书,所以一开始教得很少,等她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再慢慢加快教学进度。如此一来,就使大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给她们增强了学好文化知识的信心。
妇女们在夜校不仅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还结合进行马列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并组织参加军事训练,学唱《国际歌》、《妇女解放歌》以及排演文艺节目等。
她们使用《识字课文》、《群众课本》、《平民课本》、《劳动课本》,后来又加授《共产主义问答》等,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人人生而平等、男女生而平等的道理,又学习马列主义真理,进行思想政治启蒙。
还有那首脍炙人口的《妇女解放歌》,“清早起来,做到日落西,风吹雨打有苦谁人知?真正痛苦啊!真正可怜啊!劝我妇女们快快觉悟起……共产党领导妇女的工作,我们来唱妇女解放歌,振起我精神,巩固我力量,努力去奋斗,胜利归我们。”
既唱出了新泉妇女心中淤积许久的苦楚,也唱出了学好文化知识、投身革命浪潮的决心。夜校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教学形式环环相扣,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性质和强烈的革命性、鼓动性,确实能起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巨大作用。
通过夜校的学习灌输,广大妇女从心底里崇拜红军,向往革命,在几次扩红运动中,新泉各区、乡都涌现出一大批母亲送孩子、姐姐送弟弟、妹妹送哥哥、妻子送新郎参军的典型。
1931年6月,在新泉和儒畲两区,一次就出现了150多位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部队的高潮,涌现了许许多多争当红军的动人事迹。如芷溪女青年黄汉玉与新泉北村的张水良结婚才半个月,就动员丈夫去当红军。新泉张庆良刚结婚3天,政府发动扩红,妻子也动员他报名参军。
12月间,红4军进抵新泉举行了著名的“新泉整训”。这期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多次到妇女夜校视察,见妇女学员们大都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并具有较高的革命觉悟后,满意地对革委会主席张瑞明说:“夜校要坚持办下去!”
四
夜校的创办,让越来越多的工农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也摆脱了长期以来封建枷锁的束缚。
广大妇女通过夜校的学习,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纷纷冲破封建“四权”的桎梏,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滚滚洪流。
她们唱出了“兄弟姐妹一条心,团结起来打土豪;莫做牛马受剥削,翻身唯有当红军”、“要想出头闹革命,要想翻身当红军;永远跟着共产党,一心一意唔变心”的心声。
有的参加了地方武装游击队,有的参加了地方政权工作,还有的从事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通过夜校的革命思想灌输,妇女学员的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她们慢慢地明白,“我们的武装加紧扩大,向敌人猛烈射击。”
但同时,“我们的意识也是要扩大,这才能够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意识斗争,使党顺利的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胜利!”她们积极响应妇委会的号召,带头脱掉缠脚,剪掉长发,卸掉耳环,追求男女平等,自由结婚,并主动担负起慰劳红军和站岗、放哨、巡逻的任务,有的还投入参军参战的行列,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成为革命队伍中一支全新的重要力量。
被誉为“八女勇士”的杨主莲、李秋凤、杨佛园、罗德玉、张生凤、张各招、李开金、黄林玉等8位妇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她们在妇女骨干训练班的时候便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后被选拔参加连城县独立第4团的宣传队。在1930年春红军攻打连城时,她们随军战斗,仗打到哪里,她们就跟着到那里做宣传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表现出色。
其中有3位同志在城区贴标语时不幸被敌杀害,还有3位被捕后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李秋凤、张生凤两人死里逃生后,继续参加游击队坚持战斗,为广大妇女树立了光荣的榜样。这与工农妇女夜校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妇女学员们还自发组织建立了一个“夜校慰劳队”。白天,她们帮助红军战士洗衣服,看护红军家属;晚上就到夜校去学习,学习间隙还带布草鞋去做。她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为红军战士做鞋,革命热情十分高涨。
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苏区第一个妇女夜校,是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诞生的,许多夜校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它犹如妇女解放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广大劳动妇女走上了革命的征途,为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对当地革命斗争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