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辑的随手记录,作为对自己的警醒,没有攻击同行的意思。
——————————————————————————————
杜甫,杜工部、杜拾遗,最高做过七八品的小官,你们给他穿上四五品的红色官服?
两千年前的齐长城,一道石头堆起来的墙,你们给画成明朝的八达岭?
李冰“火烧法凿山”,稍动脑子就能猜到是在山洞或山边,你在山顶烧什么,烤火吗?
宏村始建于1131年,距今860多年,1131+860等于多少?难道你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哪怕你说“800多年”或者“880多年”,我都不会挑你的刺儿。这个不是画手的责任了,是编辑的事儿。
看近些年做的书,尤其在绘本主导童书市场的背景下,少儿书要是不具备精美的图画仿佛就没法拿出手。对,这是新时代审美的提升,十多年前的黑白图文、朴素版式确实看起来过时了。
现在的好书标准是,花多少钱无所谓,一定要精致,精致!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嘛!“精致”二字提的多了,我觉得有个负面作用——“五色让人目盲”。很多读者,甚至一些评奖的评委,常陷入只看看表面(因为他们经历了朴素的匮乏的粗糙的时代),然后就被迷惑了——嗯,图画精美,图文并茂,适合小孩儿,真的很用心,很精致!哟,还有精致的礼盒、精美的海报,物超所值,瞧瞧,对咱们祖国的花朵多体贴!他们压根儿不再从孩子的角度深入观察——版式是不是合乎孩子的阅读体验?花哨的图画是不是真的有助于孩子理解内容、提升审美?文字知识是“攒”出来的还是有自己的思想?一堆专家审读、推荐,是不是真的避免了书中的硬伤?
现在的图书市场上,在各种营销路数的推动下,任何书都能包装、推销成好书,成天轰炸你。他们说啥你信啥,他们推啥你买啥。慢慢的,你就失去判断力了,被人牵着鼻子走。
记得在历史系读研时,导师跟我们说,学历史,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不被人牵着鼻子走。我当时还想,我哪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看来,世间绝大部分人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而且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