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头条首发https://m.toutiao.com/is/ihNom8r/ 厉害的中年人:话不多 - 今日头条
贾平凹在《自在独行》中描绘出真正有实力的人的特点:内向却不呆滞,寂静却有力量。他们如同平静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下隐藏着狂暴的浪涛。著名儒学大师贝原益轩便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船上静静听着后生晚辈们谈论文化兴衰和文明传承。他微笑着,不发一言,时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当船靠岸停泊,大家互相留下姓名时,这位学生才恍然大悟,他一直站在贝原益轩的面前,尴尬得无地自容。
01话少,是一种实力
中国人常说:“静水流深。”这句话意味着,越是水流浅的地方,它的声音越是喧嚣;而越是水深的潭,它的声音越是安静。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安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在东晋年间,太傅郗鉴去丞相王导家里选女婿的故事正好佐证了这句谚语的深刻含义。当时,王家的子侄们听说郗太傅来挑选女婿,纷纷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人讨论诗文,有的人盛装打扮,在大厅里喧嚣不已,一片混乱。然而,只有东厢房里的一个年轻人安静地躺在自己的房间里。郗鉴看到这个青年后,心中一亮。他立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女儿嫁给了这个安静的青年。郗鉴对人的眼光确实非常独到。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后来名声远播的书法家王羲之。
蔡康永先生说,我们切勿低估那些沉默寡言之人。恰恰相反,人群中那些少言寡语者往往具备非凡的才华和能力。
王安石晚年辞去宰相之职,退隐金陵。一日,他身着平素的布衣,拄着拐杖,登山游览之际,在路上休息片刻。偶遇几位书生谈古论今,兴致盎然。谈笑之间,这些人自得其乐,相互夸耀自己的学问、师承和门风。片刻后,有人注意到了旁边的王安石,见他相貌平凡,默默无言,便轻蔑地质问:“你也通晓书籍吗?”王安石肃然点头:“略有涉猎。”那人傲慢地追问:“那你尊姓大名?”王安石恭敬地拱手道:“老夫姓王,名安石。”此言一出,这群书生为之愕然。未曾料到,这位一直沉默寡言的老者,竟是如今最负盛名的学者。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唯有真正的实力能让他人见识。无论你如何吹嘘自己,只有最终的成果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聪明的人往往在他人面前保持谦虚,最终通过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场发展中,我们都应该学会静心,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够聚焦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我。正如静水流深一样,只有在内心沉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流深,展现出更加强大的实力。
02话少,是智者之德
老子说:“希言自然。”那么,何谓“希言自然”?“希言”即少言。大道无形无声,大道不以言辞传达命令以使天地万物遵守其法则。然而,人无法完全不言,但可减少言辞。少言多行,始得契合自然之道。实则,语言仅为意义表达之工具,其效力有限。天地万物变化皆依规律,不因若干言辞而改变。无论你言辞再多,地球照样自转,太阳依然东升西落;而你言辞纷繁,亦须进食、安寝。由此可见,过多言辞有损身心,消耗元气,故以少言为良。既然如是,为何有人如此好言辞?原因在于其内心欲望,有所企图,欲彰显自我。不言之时内心不安,一旦言之,逞强之心即得满足,沾沾自喜。
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当我们面对一些挑战或者争议时,真正的智慧不是去揭穿对方的错误,而是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并不是逃避或者怯懦,而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就像一位智者所说:“语言是伟大的敌人,而沉默是伟大的朋友。”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性闭嘴,让对方明白我们的立场和态度。
早年间,曾国藩在京城交结了一位名叫迪安的朋友。迪安与曾国藩交情深厚,二人皆充满与众不同的见解。然而,他们却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曾国藩总是喜欢通过评论和展示自己的见解,无论是对朝政的评论还是对皇帝的议论,无不如此。与之相反,迪安则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总是保持含糊其辞、不流露真实想法。无论何事,他总是不加评价、不发表任何评论。后来曾国藩因妄议朝政险些丧命,而迪安却始终从容自若,安然无恙。
荀子说过:“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正确表达和适时沉默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听到那些能说会道、口若悬河的人被称为聪明才智之士,而实际上,聪明不仅体现在口才上,也体现在善于保持沉默的智慧上。沉默并不意味着愚笨,而是智者的骄傲。智者懂得何时说话,何时保持沉默。他们知道,言之不准确或不得当的话语可能会引发纷争和误解。他们明白,通过保持沉默,他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同时也能更好地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贺若弼,一位隋朝大臣,以其多言而闻名于世。朝廷之中,无论何事发生,皆能听闻其议论。当时,皇帝任命杨素为宰相,贺若弼内心不满,私下发言称杨素资质低劣,不知皇上眼光如何。百官闻言,纷纷要求皇帝以大不敬之罪处死贺若弼。然而,隋文帝宽宏大量,未责怪其过失。然而,贺若弼却毫不领情,反而言辞更加无遮拦。隋文帝圆寂后,隋炀帝继位。贺若弼依旧私下议论纷纷,称皇帝奢侈,不为仁主。隋炀帝脾气远不及隋文帝,闻此言后,直接下令处死贺若弼。年轻时,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临终前告诫他:“我因多言而招祸,你切勿效尤!”然而,贺若弼最终走上了与父亲相同的道路。
有句古老的谚语说:为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一个人不说话,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那么其他人很难了解他的需求和愿望。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巴,明智地选择言辞和时机。一个善于表达自己、与他人良好沟通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取得更好的成就。在面对困境或者重要决策时,我们应该谨慎思考和选择合适的言辞,毕竟,人言可畏,一句不慎之言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03言多不如默,默则成熟之道。
一位作家声称:“我开始逐渐适应独处,少言寡语,不需过于合群,也无需纠结人际关系。在悲伤时,我将头埋进自己的怀抱,只和自己倾诉心事。”这种感受深深共鸣着很多人。经过阅历的积累,人们渐渐变得不喜欢说话了。这并非是故意玩弄神秘,而是洞悉了生活的真谛,不愿在无谓的交谈中浪费宝贵的时间。保持沉默,象征着开始专注于自己,走向成熟。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辩是非,得大自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就像水一样。当我们不停地搅动水时,水会变得浑浊不清,无法看到底部。只有停止搅动,水才会慢慢恢复清澈。
在《智囊全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时期,白沙先生拜访定山先生。临别时,定山先生亲自为他准备了船只,送他归程。然而,在船上却有一个读书人,不顾场合地谈论一些不雅的话题,引得定山先生怒不可遏,连续制止多次。然而,白沙先生似乎完全无视这一切,对读书人的行为视若无睹。直到那人离开时,白沙先生对他毫不认识,不闻不问。下船后,白沙先生淡然地说:“这种人到处都有,当作没看见就好了。”定山先生则谦卑地表示:“我的修养远不及你。”
古人云: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面对不顺心的事情或令人不悦的人物,我们并不需要立即与其争辩,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不为琐事纷争而扰乱内心的宁静。高山归于高山,庙宇归于庙宇。面对人生的是非,保持沉默,展现真正的成熟和格局。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善于辩论,朝堂之上,众人无法与其争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胸怀愈发开阔,不再轻易与人争执。有一次,一位穷秀才拦住了他,声称他擅长辩论,问他如何应对他人的辱骂。富弼心知此人来捣乱,因此默不作声,转身离去。然而,这位秀才却不罢休,在背后一直辱骂富弼,称其为浪得虚名的缩头乌龟。此时,仆人忍不住要回头与其争辩。然而,富弼却告诫他说,与此类人争辩纯属徒劳,浪费时间而已。
《学言》里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多言,浮也;谑言,淫也;辩言,愎也;巧言,佞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太多会显得虚浮,过分开玩笑则是不恰当的,与人争辩是自以为是,而花言巧语则是谄媚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沉默的人,学会在沉默中成长。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言语,更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因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言语之中,更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和思考中。沉默是一种默默耕耘的修行,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记住,雄辩是银,沉默为金。
作为中年人,我们追求的厉害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更多地是对自己潜力的发掘和追求,以及对目标的坚定。我们不必担心与他人的差距,因为真正体现生活幸福的时刻是当我们笑到最后的时候。就像一朵幽兰绽放在繁华之中,我们以平淡的生活展示自己的不凡。我们努力让家庭变得安宁,用真心和努力创造一个温馨的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走得笃定,决定自己的节奏。我们懂得少言多行,以善意对待他人,以真诚待人。我们不追求合群,而是与自己为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