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二)
高效能人士的第三个重要习惯,“要事第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习惯。
有人在研究了几千个成功人士后,发现成功人士身上的一个秘密,他们成功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人们常说的勤奋、运气和人脉等等,虽然很重要,但都比不上这个秘密。是什么呢?“要事第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以后,作者做了一个超过25万个读者的大型调查,发现“要事第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习惯。很多人做事情,有两个毛病:第一,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习惯平均发力;第二,让琐事牵着鼻子走,不敢说“不”,不会说“不”。
什么是要事呢?简单说,就是重要的事,这个重要性与目标有关系,你可以理解为凡是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事情,都是要事。天底下谁最重要,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恰恰是很多人忽视的。
在作者看来,“要事第一”是通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解释一下,我们每做一个决定,都是由独立意志和自制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什么是独立意志呢?简单说,你是你自己价值观的信徒,不会受他人、客观环境和情绪冲动等左右,是否具有独立意志决定着你是否能做到自我有效管理。
它要求把重要的事情放到第一位,然后由自制力来控制,时刻把要事放到第一位。
怎样才能像高效能人士那样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呢?作者提供了两个方法:
第一,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要确定做事的顺序,顺序决定效果,顺序不同,效果差距很大。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安排做事优先次序的好办法,象限法。
一个横轴,一个纵轴,划分成四个区域,叫做四个象限。如果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划分,就用四个象限表示。
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三象限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
养成“要事第一”的习惯,首先要排除掉那些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然后减少重要紧急的事情,接着拒绝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最后专注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作者说,真正的高效能人士,会花更多的时间在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上。他们在做之前会判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并为之努力。
对于“重要紧急”的事情,解决的突破口在“紧急”上,为了不让工作中出现太多的紧急,就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预防,制定B计划,而不是总是处于救火状态,这样不焦虑才怪呢。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者分不清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会把最应该做的事情耽误掉。
不管事情有多少,永远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一旦建立以“要事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好处多多。它会帮你迅速提高安排生活的能力,从此,你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不再是“救火队员”,不再忙忙叨叨的回复完微信又是邮件电话,工作效率反而会大幅提高。
第二,学会说不。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过,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们喜欢预防,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想要专注,必须学会说“不”。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敢说不,会说不呢?作者提供了两个建议:学会授权和学会合作。
学会信任授权是一个领导的正确打开方式,它可以让事情变得事半功倍,提升整个团队的效率。
为什么成功人士们总能很快地取得别人的信任,并在困难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呢?为什么他们总是和别人合作默契呢?
高效能人士认为圆满人生不仅限于个人的成功,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成功、团队成员的共赢。在职场里,学会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合作也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怎么合作呢?这里有个原则,就是通过合作弥补自身的短板,使之达到平均线水平。将自己的优势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中去,获取最大回报。
高效能人士的三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
这三个习惯,是专注于个人领域的成功,但远远不够,除了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人更大的成功是在公共领域的成功。高效能人士是怎么做的呢?
这就涉及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和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从字面上就可以感受到,这两个习惯都与人际关系有关。
首先,我们看看“双赢思维”的习惯。
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其说合作,还不如说是压迫。甲方利用不对等的地位强势压迫乙方在种种条件下让步,因为利益或者其他,乙方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认了。但是,如果你和别人合作,对方老是想占你便宜,要么放弃合作,要么最多跟他合作一次,肯定没有下次了,占便宜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作者总结了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你选择哪种模式交往,就会得到对应的结果。
这六种交往模式分别是: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双输)、损人利己(一方赢,另一方输)、独善其身(一方赢)、舍己为人(一方输,另一方赢)、好聚好散(无交易),凡是一方赢,另一方输,这游戏就没法玩了,这不是双赢,而是双输,是0。
so,综合比较,利人利己的双赢思维是唯一可行的人际交往模式。其实,在生活中,大部分事情,没必要分个你输我赢,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双赢的可行性。
那,什么才是“双赢”呢?就是合作双方追求的共同目标,它鼓励我们解决问题,是互相依赖,而不是互撕。
在书中,作者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出了双赢思维的精髓。他说:“双赢者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得到了不要以为就是自己被坑了,失去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宽容的心态,是取得双赢的前提。
举个例子。在2001年的环法自行车赛上,美国天才骑手兰斯阿姆与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乌尔里,一前一后向最后的山峰冲去争夺冠军。
突然,骑在后面的乌尔里连人带车冲进了路边的山沟,骑在前面的阿姆没有迟疑地停了下来,确定乌尔里没受伤后才继续骑。
无巧不成书,后来在2003的环法比赛上相似的一幕发生了,阿姆不小心被场边的观众刮倒,骑在前面的乌尔里放慢速度等到阿姆慢慢赶上来,两人再次开始冲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样的比赛没有输赢可言,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是胜利的双方,拥有双赢思维,才取得了双赢的结果,这与他们彼此拥有的宽容心态是分不开的。
so,拥有双赢思维的人,一定是个内心成熟的人,他拥有敢做敢当的精神,同时又有善解人意的品质。而见不得别人好的人,是不成熟的,同样不会拥有双赢思维,最终自己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作者看来,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的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创造“双赢体系”经营环境,通过“双赢过程”来完成。
要想取得双赢的结果,就必须要有双赢的过程。具体来讲,书中给出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
第二步,认清自己和对方的主要问题和顾虑,这是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
第三步,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步,倒推考虑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和途径。
如果经过以上四个步骤,还是无法达成共识,不能双赢,就好聚好散,干脆放弃合作,寻求其他机会也是很好的选择。
以上适高效能人士在人际交往中都非常重视的习惯“双赢思维”,当你培育自己的双赢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变得更容易了,再也不是非要分个你输我赢了,整个人也会从容许多。
再来看看高效能人士的另外一个习惯“知彼解己”。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承认最难的是习惯五“知彼解己”,连他自己都很难做到。
什么叫“知彼解己”呢?作者认为,就是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注意:知彼解己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强调理解才是沟通的前提。这里的理解包含了理解对方和理解自己。
有个词叫“同理心”,指的是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
可以理解为在沟通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理心强的人,能够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甚至是隐藏的真实想法,并且能够给予对方想要的帮助。
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同理心差的人,即“笨人”,情商低。
比如女生和你一起出去,刮风了说很冷,你很绅士地脱下外套给女生披上,满怀希望的等着夸奖贴心,可你等到的却是不理不睬。你不理解女孩子说冷,并不是真的冷,而是想让你抱抱她。
像这样情商低的男生怎么改变呢?书中提到,做到知彼解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你在聆听时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有人说,我在沟通中也注重聆听,比如我常会积极回应对方,说着“是的”、“是吗”“真糟糕”这样话,表达我真的在认真的听。
作者把这种聆听称作“回应性聆听”,看似认真在听,但实际没有什么效果。而“移情聆听”这个方法的关键词,是“理解”,也就是说聆听时要寻找关键信息。
倾听不能只是听,而是要解读你听到的信息。尤其是没有主要话题的沟通,关键信息往往散落在其中,这种情况下,你要学会寻找关键信息,如果对朋友所说的意思不是很明白,可以用适当的提问,来确认朋友的意思。
特别是中国人说话绕来绕去,一个事说成了两个事,两个事变成了四个事,总有另外一层意思。你多问几句,会更清楚对方的真实想法。
举个例子。今年网上有个视频很火,是马云到俄罗斯参加会议,与普京沟通的情景。在马云滔滔不绝阐述合作双赢理念时,看起来非常威严的普京带着同声传译耳机频频点头,不时针对疑问与马云进行沟通,这就是一个“移情聆听”的正确示范,因此双方沟通非常愉快和富有成效。
so,,只有做到“移情聆听”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同时也真正地了解了自己,这样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以上就是高效能人士践行的人际关系的两个重要习惯,“双赢思维”和“知彼解己”。总结起来:
双赢就是合作双方追求的共同目标,损人利己和舍己救人都不是双赢,而是双输。
作者认为,“知彼解己”是人际交流的关键,意思就是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