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的时候,会从小时候用手抓逐步过渡到用勺子,筷子。可是,有些孩子已经都2岁多,甚至4岁多了还用手抓,有些家长就有点着急了,一是吃饭的时候孩子用手抓,抓的到处都是,有点脏乱,二是用手抓就免不了有油,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皮肤过敏,三是用手抓看起来不雅观,感觉不够礼貌。那么,孩子吃饭用手抓是问题吗?家长需要干预吗?又怎么干预呢?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究竟有哪些因素。
精细动作和协调性
孩子要用勺子吃饭,就免不了需要用到孩子的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包括手部肌肉的控制和协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孩子14个月以前,孩子的大肌肉发展占主导地位,精细动作和对手的控制不够好,是不怎么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手部的运动发展是这样的,从大动作开始,可以灵活的运用手肘,然后,慢慢过渡到手腕,手指,等孩子可以灵活地控制手指了,就能握住勺子,筷子等工具。孩子们直接用手去拿东西相对比较简单,要用工具去拿东西,舀东西,夹东西就会比较困难。因为中间隔了一层工具,孩子需要更好的平衡和对工具的熟练度去帮助自己。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刚刚学会用勺子的孩子,舀东西半天舀不起来,索性把勺子一扔,改用手抓。此,便是精细动作和协调性不够引起的。
那么,当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协调性不够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在平日的亲子游戏中加入一些相应的训练,发展孩子的相关技能:1.可以拿一盆米,豆子之类的物品,让孩子拿个小杯子来舀。咦?为什么用杯子呢~因为啊,用小杯子是直接用手握住的,可以很好的控制方向和力度,有利于孩子初步学习如何平衡。等孩子多玩儿一段时间,搞清楚了如果更好的平衡,我们就可以把孩子的杯子换成小勺子让孩子舀着玩儿。2.在孩子可以用小勺子舀得很好以后,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空的容器,让孩子把豆子或者米舀进去,给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很好的让孩子在轨迹上运作勺子,而不洒下来。这是一个逐步协调和熟练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的手稳了,在吃饭的时候,孩子才会觉得方便好用,才会更愿意用勺子吃饭。
触觉探索
有些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喜欢用手抓饭,实则是喜欢手上的感觉。孩子们的触觉敏感期在一出生便存在,会一直持续到3岁左右。在此期间,各种质地各种材质都要让孩子多接触,多摸。当孩子接受的触觉感受越丰富,大脑里的突触就会越丰富,孩子的智力也会越高。所以,3岁前,家长需要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
吃饭的时候,食物的材质,形状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其他地方满足不够的孩子,可能会借由抓饭来满足自己的触觉敏感。所以,家长可以在平时的亲子游戏中注意以下几点:1,多给孩子抚触,让孩子满足触觉探索的需要,同时也增进亲子关系。2,给孩子提供各种多维度的探索物,让孩子接触的触感更加丰富,发育孩子的大脑,满足孩子的多样性触觉探索的需要。3,给孩子提供橡皮泥或者面团类的探索物,让孩子满足对手的控制的欲望。
家长可以怎么引导孩子呢?
我们可以在孩子吃辅食以后(6-8个月),就让孩子多抓辅食,满足孩子的手部控制和触觉的需要,同时,孩子还可以学会如何用手吃饭。
在孩子10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一把勺子,让孩子自己把玩儿,这样孩子对勺子就不陌生,没有抵触心理。
在孩子1岁左右,正是孩子模仿敏感期的时候,我们利用好孩子的这个时期,在孩子面前夸张的用勺子吃饭,吃到了还很开心的样子,引导孩子来模仿。当孩子某一次吃到了,就大大的鼓励孩子。
如果从小就注意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和协调性,1岁2个月以后,孩子的能力就已经可以自己吃饭了。此时,我们可以提供1小部分的饭菜放到小碗里让孩子自己尝试,另一部分家长喂。
等到2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全程让孩子自己来。但是,孩子吃饭不是一天就能吃好的,初学吃饭的孩子免不了会把饭洒得到处都是,这个在2岁多的时候,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清理,如果孩子比较大了,可以告诉孩子需要吃饭以后一起清理;还有些孩子喜欢玩儿饭而不入嘴,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就需要给孩子立下规则,比如:你自己吃饭,20分钟就下来,吃没吃都是你自己负责,午饭没吃饱,就等着吃晚饭的时候再吃,中途如果饿了也不能给孩子吃零食喝奶之类的。让孩子自己承担玩儿饭的结果。而家长也不能为孩子吃饭而焦虑,因为吃饭始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家长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吃不饱,那么,孩子就会因为家长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而变得不好好吃饭。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或者状况时,首先应该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其次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最后,孩子的改变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