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理和历史盲。上学时地理课上一个个地名,历史课上一个个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意义,我经常死记硬背,却经常张冠李戴。面对这些,我的大脑是懵逼的,内心是崩溃的。
曾几何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薄弱,痛下决心,立志要把历史这块短板接长点。大学暑假里,曾把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历史书全搬书桌上,堆起小高层,打算一本接着一本啃完,完成华丽转身,完美蜕变,最终现实是重重的一记耳光,如此响亮:一本也没看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而我对于历史,原来一直是一颗抗拒的心,抗拒那些没完没了的各种人物事件,却想要通古博今、融会贯通的美好结果,目的论、方法论没有一个是对的。
去年,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熊猫书院、有书共读,有意识的戒手机,多读书。读的书越多,越想读的书越多,越来越想看历史类和哲学类的书籍。咨询身边的朋友,都建议要读历史,先读中国史,再读世界史。要读中国史,先读通史,再找自己感兴趣的朝代读断代史。
关注一慕公众号一年多了,四次百日活动都错过了,甚是可惜,这次读史,幸好赶上,开始一小群人的读史远行。
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拿到手,第一感觉是薄,一本通史,行字稀疏,才300多页就能概括。初读时感觉语言有些晦涩,不是很流畅,但大历史观归纳法的视角很好。读了几天后就发现这本书特别适合读史入门,之前有读过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一小部分,因为是半白话文,比较难懂,而涉及的内容探讨又比较全面深刻,读了前八章就无疾而终了。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对历史朝代有所了解外,对以下几点印象深刻:1.黄老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2.地理气候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基础决定因素。3.政治改革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影响,任何阶级统治都需要有经济基础。4.维护稳定必须有健全的法制,道德只是辅助。
这本中国大历史,就像一副远观的全景图,让我看到了各景点位置,而其中各景,还需要走近并细品。
读史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即使没有完全重复的历史,时代、环境、认知都在改变,但是,以古为鉴,从历史中寻找规律及原因,可以使我们活的更清楚明白,看的更开阔长远。
也许,读史时没有太强目的,往往会看到的更全面些,但是,首先,是有兴趣的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