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辈大多是这样的人:一生忙碌,只求温饱,当温饱解决了,再想进一步已是力不从心,可习惯了忙忙碌碌,冷不丁闲下来又会觉得对不起这一天的大好时光。耐不得”焦虑“的折磨,于是便开始了”捯饬捯饬这里,挪动挪动那里的无用“努力”,说是无用,是因其只是不想让自己闲着,感觉闲着就是天大的罪过,对不起党也对不起国家,而其实,家里未必有多少改变,今天把一盆花搬到客厅,可能明天觉得还是放阳台好,搬来搬去,没有区别,也没有判断没有目的。
这样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常态,或者说,这样才是生活。
人生当中,总有一些事情,当时觉得很重要,可几年以后发现那些其实是徒劳,悔不该当初,可当时确实也收获了快乐和满足,没有那些“无用”,也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最近很流行一种时尚,就是嘲讽那种假装努力的人。若是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效率地瞎忙,便会收来讥讽,说他们其实是在假装努力而不知。
今天我想来谈谈这讥讽背后的幼稚。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可能真正坚定地了解自己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并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遇到事情总还是免不了犹豫和纠结。早早确定目标的强者是好的,或者说是幸运的,而对于那些没能找到目标的庸者,他们应该怎么办呢?他们的这种“不幸”难道该受到批判吗?如果他们永远都找不到目标从而窥见高效率工作、生活的法门,难道他们就应该待在原地无所事事吗?
如果不去做些“假装的努力”,不去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处,还能做些事情,还有点存在的价值,那让他们还怎么像个人一样活下去?
再者说,自行车并非先立着再走,而是只有走起来才能立着。
目标,并不是一个点,目标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做事情时的修正。而效率是一种进阶,是一个比例,不管怎样,明年的这个比例总会高出几分,不管怎样,今年总又比以前多出几格,高效率的工作总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把没有目标的做事称作无用功,如果把没有效率的努力看作假努力,把这一点点的成就感、虚荣感、存在感也剥夺去不给人留,那着实可以称得上——残忍。
跑得快的人不会歧视腿脚不便的残者,这已是社会的规定,同理,卓尔不群的佼佼者,也理当尊重思想上的弱者,这是他们生而为人就应得的权利。
人生在世,总有高低优劣,不管是能人俯看拙人,还是成功后的自己再回首年轻时那个傻缺。一个人成功之后,总会戏谑自己曾经是多呆多傻,但一个能者却很少可以对一个笨手笨脚的同龄人做到不加鄙夷。牛人或许当有炫耀自己的那份骄傲,那愚者总也该有自娱自乐的权利。
优胜劣汰,当是这个时代的追求,尊重人性,却需作为永恒的主题。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分享:女儿留学归来,看到妈妈总是会一边刷着锅碗瓢盆,一边赌气地唠叨,念叨着自己真是命苦整日操劳也没个人帮她,于是女儿便仿照国外的先进习惯,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洗碗机,可是她妈妈愣是放着不用,教了几次之后还硬说不会用不习惯,要不就是抱怨说洗碗机总没有手洗的干净。跟妈妈大吵了一次之后,这位女儿理智地分析道,由于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而没上过几天学的母亲在父亲那里总是插不上嘴,少有精神上的交流,于是便在家务事的唠叨中黯然体味着自己的存在,这个女儿最后给出了人终究还是该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得来应有尊重的“理性”结论。
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活到老学到老”、不停歇的前进被看作教旨一般的理所当然,可是也不能忘了曾经,目不识丁、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社会不也是顺顺当当、怡然自得地存在了千年?
面对愚者,你可以恨铁不成钢,但若你去要求人家改变,那便难免强人所难之嫌,背后藏着的是“只有自己才对”的自私哲学。对于这位“不追求进步”的母亲,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去剥夺人家赖以求得存在感的东西?你把这都剥夺了,你还要人家拿什么慰藉自己?拿什么让自己相信自己还是可以有用的?
钱钟书言道:人脑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能在自我安慰中活着,幸福可以自知,又不伤及他人,这可不就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我今天给自己定了读一百页书的目标,我只完成了六十页,我当然会去想想明天怎么能多读几页,但我并不会为此懊恼,我还要为这六十页而骄傲!我不会因为没完成任务就鄙视自己,我需要我的成就感甚至是虚荣感,那支撑了我的存在,请你不要剥夺。
再者说,如果你只是处于对没完成那四十页的懊恼中,那这完成了的六十页,它们会感觉自己像是被抛弃的孩子,你不怕它们会“难过”吗?
我就是不会真的努力,但我也有获得成就感的权利,我或许一辈子也做不到最好,可我慢吞吞地走,没有目标、晃悠悠地行,只要我每天能感到自己是做了事,假的我也愿意。我付出了“十”只获得“一”的回报,那我也会为这“一”而骄傲,因为那是我自己的,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存在、体味快乐,请你——不要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