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有很多种,可能是艺术上的、文学上的等等,但那大多取决于人们阅历的异同;而有一种共鸣,不论年龄、性别、国家甚至物种,不管何时何地何种原因,都会油然而生的——是关于母爱。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是那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不仅他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绝望,他母亲的世界也几近崩塌了,因为一位母亲承受的是双倍的痛——她的和儿子的,但那位看似柔弱的母亲却选择坚强地支撑起儿子的世界,从不放弃儿子活下去的希望,那希望恐怕也是她的。阅读时,我是揪心的,仿佛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中令我呼吸急促到快要窒息,心跳加速不是因为激动而是一种悲壮,如同壮士舍生取义,诗人视死如归,终归是伟大的奉献。而这奉献同是令我悲伤的,不知是为母亲的徒劳无功,还是为儿子的后知后觉。现在回想起来,我并没有史铁生那样悲惨的经历,也并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却感到异样的痛心,怕不是单纯的可怜这对母子,而是内心隐隐察觉:这种苦是母爱结的无花果,怕是人之常情。希望的源头是爱,可尽头是悔恨。
不久之后我就买了《我与地坛》这本书,书中更加详尽细腻的文字为我讲述了史铁生对于母亲的种种错过与悔恨,我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不禁和书另一头的作者一样,潸然泪下,痛悔不已。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我们的经历却如此相似。读到史铁生的母亲央求陪他去北海看菊花,史铁生勉强同意时母亲喜出望外时,我想到周末在家时母亲也是同样地央求我放下手中的作业去和陪她出去散步,我关心于重要的学业又不忍拂她的请求,便答应写完作业便陪她去,她喜悦的不住夸赞我,最终却还是等了足足两个小时。史铁生还写道:“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让我想起母亲原来也有个画画的爱好,可自从搬了家没了老人辅助她只能承担起大部分照顾家人的责任,不记得已经有多久没有拾起过画笔了。而史铁生的母亲推他到地坛时的情景正像我的母亲送别我离家出行的模样,一丝担忧,两丝欣慰,三丝不舍。读着读着,我感到我成了史铁生,而我的母亲就是他的母亲。
不正是如此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史铁生,而我们的母亲也都是一样的。而那使千千万万人产生共鸣的,正是那同样的母爱。为什么说母爱是博大的?因为母亲给予他孩子的爱总是大于或是远远大于她收获的。我们都曾是孩子,我们也永远是母亲的孩子,我们的悔恨和史铁生相同,因为我们也同样无法同等地报答母亲对我们的爱,但这恰恰是母爱存在的意义。
关于母爱的共鸣,就像母爱本身一样,生命不止,爱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