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张爱敏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张淑君老师以《让诗意微写在笔尖流淌》为题,围绕“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诗意微写的实践研究”展开讲座,整体思路清晰,从概念界定到实践路径层层递进,在至善学院公益直播中呈现了一套系统且可落地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新方案。
首先是明确“诗意微写”的核心概念。张老师开篇便清晰阐释,“诗意微写”是一种专为小学生设计的小练笔形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微”与“诗意”的结合。
“微”指向形式,强调篇幅短小精悍,聚焦于生活中的片段——可能是一句生动的描写,比如“露珠在草叶上打了个滚儿”;一个瞬间的感受,比如“被阳光晒暖的被子裹着我,像躺在云朵里”;或是一段场景的勾勒,比如“课间的操场,跳绳甩成了彩虹,笑声漫过了围墙”,不追求完整篇章的起承转合,彻底打破传统写作对“成篇”的硬性要求。
“诗意”则指向内核,旨在引导孩子用未被雕琢的童真视角,捕捉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美好细节,让这些小练笔既有“小”的轻松自在,又有“诗”的灵动韵味。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形式就是为了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孩子不再因“写不好一篇文章”而畏惧,转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慢慢培养观察生活、感受美好和精准表达的习作能力。
接着是追溯“诗意微写”的缘起。
张老师坦言,这一教学形式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语文教育理念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方面,灵感来自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理念。她至今清晰记得观摩王老师执教《望月》一课时的震撼:“王老师说‘望月,所望的不是一个月亮,而是三个月亮,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心底,让我突然意识到,语文教学可以如此富有灵性。”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包含“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六大核心要素,且层层递进:“举象”是用具象思维将抽象文字变为鲜活画面。随后结合教材课例展开对这些概念的解读,从而归纳出一个观点:语文教学应守护童心,让学生在文本中沉浸,实现从言到意、再从意到言的转换,而“诗意微写”正是这种理念的微观实践。
另一方面,2022年新课标改革中,崔峦老师提出的“读写两张皮”问题引发了她的共鸣。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读写关系:阅读就像海绵吸水,是吸收知识、输入信息、理解意义、学习新东西;写作则是释放想法,是输出内容、把想法组织成文字、练习运用所学。两者相互促进:阅读为写作积累养分,写作让阅读更深入。二者相辅相成,阅读为写作积累养分,写作让阅读更深入。
“诗意微写”便成为连接读写的纽带,用精炼的文字作为“言”,将对生活的细腻感悟这一“意”巧妙转换,完成言意转换的灵动实践。
然后是阐释“诗意微写”的教学价值。其教学意义在于“小切口,深滋养”:在语文教学中,它像一束唤醒种子的光,让学生用200字内的文字传递细腻情感与奇妙想象,精准培育观察力与语言感知力,筑牢从生活观察到文学创作的桥梁。她还用到一幅漫画的启示:“再不完美的行动,也胜过完美的等待”,这恰如孩子写作——很多孩子因追求“完美”而不敢下笔,而“诗意微写”就是打破困境的钥匙,呼应新课标“降低难度,激发兴趣”的要求,让孩子在“记录清晨的第一缕光”等微任务中,先迈出与世界用语言互动的第一步,哪怕文字不完美,也在真实行动中积累经验。长远来看,这是在植入“行动思维”,让写作成为与世界对话的自然方式。
再就是详解“诗意微写”的三段式教学路径,这是讲座的核心部分,张老师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细致讲解。
微交流环节,旨在创设情境、打开思路、激发表达欲,契合课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要求。她引用全国优秀教师徐杰老师的观点:“离开了文本,任何情境都是假情境,文本本身就是情境”。以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微交流从理解和应用层面切入,目的是深化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生命力的理解,培养审美想象与分析能力,促进合作探究。引导策略包括问题引导(如“为什么会产生自己是荷花的错觉?”)、示范引领(示范朗读并分析语调处理)、小组互助(讨论荷花的独特姿态)、拓展资料(展示荷花图片与杨万里诗句)等,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提升审美能力。
她还分享了“一字值千金”环节,源于吕不韦“一字千金”的典故,结合“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提醒学生严谨对待创作。现场展示了学生作品《捡树叶》的修改案例:原诗“因为它和我一样调皮”较直白,修改后“因为风也有自己的童年”赋予风纯真想象,拓宽诗意空间,让大家看到文字与诗意相遇的无限可能。
微练习环节涵盖多方面内容。观察力培养包括自然观察、生活细节捕捉与五感唤醒;语言积累则通过补白、古诗新译、创意表达训练等搭建学习脚手架。此外,还有隔空对话,比如教学生给读后感起新颖题目;创用教材,比如将课文改编为剧本;以及文化传承与意象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意象,结合实物观察、游戏化任务等培养相关能力。
微分享环节,符合课标“重视作文修改评价”和“鼓励合作交流”的要求,旨在培养文化自信和思维能力。这里构建了“三维度”评价体系(创意、情感、语言)和“五颗星”激励机制,并通过班级公众号等多元平台展示,强化写作动机。
此外,还介绍了配套校本教材《诗意微写大梦想》《诗意微写小世界》。“小世界”引导学生关注校园花草、教室布置等生活细微之处,培养细致的观察力,为写作积累丰富素材;“大梦想”则让学生着眼未来和理想,观察社会现象,思考人生目标,拓宽写作视野。这两本教材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接触多样词汇、句式和修辞,学会精准表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描绘微观事物和畅想未来中大胆创新;增强情感体验,感受自然、梦想等丰富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最后是分享个人感悟与总结。张老师感慨道,从学生从“不知写什么”到“处处皆可写”,从“套话连篇”到“字字带温度”的变化中,她愈发确信诗意微写的价值——它不仅是写作训练,更关乎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与生命体验的联结,这也让她从教学探索生长为潜心研究的课题。她还分享了一段触动自己的话:“我的人生没有失败,因为我要么成功,要么成长;我的人生也没有敌人,全是老师,所以我不是得到就是学到……”这段文字体现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坚定了她带着孩子在文字里感受生活的初心。
讲座接近尾声时,直播间里互动热烈,老师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丰富实用,从概念解析到实践路径都系统清晰。尤其对教师写下水文的强调,让大家深刻意识到“身教”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
有老师提到,五感观察和意象建构的方法可直用于低年级课堂,能让孩子们觉得写作像游戏一样有趣;还有老师认为,诗意微写将读写结合,融入传统文化与生活体验,既契合新课标要求,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了“诗意微写”的理念与方法,更传递了以文字唤醒生命感知的教育初心,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