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为女性,其实特别关注女性方面的话题。比如说现在的生态,生活现状,社会地位,困惑与焦虑,内心的诉求等。
几年以前,跟着我的芳疗导师晋级中阶的时候,是要接触很多案例的。有一天,她说,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只是没有这个意识,大家对于女性的关注,远远没有触及到核心。当然,这些没有意识的人,包括女性本身。
仿佛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提高了,提高的表象,是女性提出来越来越多的要求,没有之前那么内敛和忍气吞声了。
也正是在我晋级中阶的那个时候,一个朋友组织了一个活动。结束的时候,他送给现场每一位女性一本书。他是曾仕强曾老的关门弟子,几年前拜托老人家写本书,后来书成,名字叫《坤道》。现在,曾老已作古,当时送书的时候,还时不时会来大陆讲课。
现场的每一位女性,大概二十人左右,每人一本。当然,也包括我。
当然,乾为天,坤为地。一阳一阴,坤道,讲的是为女之道,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那本书拿回来之后,我翻了翻,至今,只看了几页。之所以看不下去,自然是对其中的观点或者是高层的主旨,内心是不接纳的。也许,自己的高度,一时间无法触及曾老的高度。也不是我必须追求要达到的高度。也许,有一天,我能懂。
因为,在里面,更多的是看到了臣服,要“认”某些东西。这是传统文化里,传播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谓道和规矩。自然,以我一己之力,无法妄说是与不是。姑且作为对大师的尊重,我将其珍藏在书柜里。
说几个小小的,在我们身边可能就能找到雷同的故事吧。
一个朋友,自己办了一个幼儿园,老公做着绿化工程方面的事情,自己的公司。两个人,经济上彼此、绝对独立。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八岁。
就在认识不久,这位朋友说要再生一个孩子。由于一见如故,说话自然随意些。我直接了当地问,你是不是想要生一个男孩子?她笑笑,说也不是,只是觉得一个孩子太孤单了,两个孩子可以彼此作个伴。
我确信,说这话的时候,她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结果如愿以偿,确实是有了一个儿子。她的幼儿园,在她孕产过程中,交给别人打理,终于在孩子出生后几个月,全盘转出。问她为什么,她说精力实在是不够,如果对得起孩子,就只能放弃自己,等大了再说吧。她说,如果孩子大了,自己还有心力,就从头再来。
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时候,她知不知道有一句话:谈何容易。
后来,她就成了全职妈妈,至今,大概七八年了吧。据说,在为一件事情起争端的时候,她的老公转账五十万,换她的阶段性不唠叨。我问,管多久,她说,不一定。我想起来自己的放弃,就觉得特别委屈。
另一个朋友,夫妻两人,两家公司。一个是科技公司,一个是户外用品,在市内最火的时候,一百多家连锁店。
这位朋友粗线条的性格,遇事大大咧咧。她老公,属于情感细腻,时不时写写文章,发发感慨的类型。他们有两个孩子,都是女儿。
知道他们离婚的消息,是在他们离婚后几个月,偶然从一个我们共同的朋友那儿得知的。后来,跟这位朋友打了个电话。她倒是看得开,说当初也是到了结婚姻的年龄,我要结婚,他也要结婚,彼此条件相当,就结婚了。到现在,谁也不依靠谁,谁也不迁就谁,没有共同语言,分开也是正常。
但是,她突然话锋一转,说:人与人的关系到底如何,只有分一下才知道。我问何出此言呢。她说了以下的故事~
两个人离婚后,大女儿归男方,小女儿归女方。后来, 这朋友看大女儿受她爸爸影响太大,情绪起伏不定,已经影响到了正常上学。就提议,想要回大女儿的抚养权。
结果是,孩子的爸爸不同意。
又过了一段时间,朋友看着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无法正常在校上课的地步,就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次,她说,她愿意拿一套房子换大女儿的抚养权。
令她吃惊的是,孩子爸爸立马就签字同意了。虽然是她自己愿意的,但是这个转变还是让她感慨万千。她说,这么些年了,居然连这个都没看透。
还有一个朋友,从她结婚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回归家庭,作一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夫家家道殷实,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很多人看她,都觉得她非常幸福。
然而有一天,她说,她最大的错误,就是当初放弃了工作。
这倒不是因为生活过不下去,而是,在家里的话语权。结婚前,每一位女子,心中都是带着对于未来,关于感情最美好的渴望进入婚姻的。婚后,会让生活的琐碎,鸡毛蒜皮,把当初的梦幻,击碎一地。想起来老话说,感情能拿来当饭吃?现在想想,居然觉得有些道理。
她说,不是因为有什么事情发生。就是觉得,自己在除了是老公的妻子,孩子的妈妈之外,居然找不到一个独立的社会身份。这个发现,让内心里极度的不舒服,同时也显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是的,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理所当然到可以忽略不计。
她说,她一定要工作,哪怕只有一千块钱的工资,她都愿意。这是她自我确立身份,需要下的第一个决心。同时,她知道很难,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但是,她说,如果我等到孩子们都长大了,我怕一切都再也来不及。
很多个朋友一起聊天,说起来现在我们的身份重重叠叠。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一个弱女子,恨不得修得十八般武艺。
有人说,男人非常享受到家停车熄火后,那独处的两分钟。记得这个言论起来的时候,有人说,身为女人,没有这两分钟。因为,孩子饿了要吃饭,写作业,各种各样的鸡毛蒜皮,两分钟的独处?等等吧,那是一种奢侈。
吐槽的同时,遇到一强人。就是因为遇到她,把一肚子想吐槽的文本都吞了回去。逐步演化为,一个为之奋斗的女神。
首先,她夫家的家族企业如雷贯耳。其次,她有自己的企业。这是背景。
她有四个孩子,三男一女。
令人称奇的不在于她的孩子数量,事业版图。而是,家里的事情,所有的大小事,她自己亲力亲为。
她家没有用阿姨。我第一次见擀饺子皮一次擀两个,就是她的技术。
我说,你带四个孩子,每天都怎么过,事情要怎么做?还没等她开口,旁边一位朋友说:我跟你说吧,我见过她干活的样子。人家家里光洗衣机,并排放三个,同时启动,洗床单被罩衣服。然后,她再清扫,整理,擦家具,擦地。
瞬间服了。
我说你是永动机吗?她说,我的事情不喜欢别人插手,家务别人做的品质,我看不上。带孩子,更需要我自己来。没有谁是永动机,我只是做我想把事情做成的样子。
几个小故事,其实也是真实的故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女性,在各自选择的生活模式中,痛并快乐着。
加一句,上面那位养四个孩子的朋友。她说,我养了五个娃,另一个本来是娃他爹。只是,在家里,他啥也不干。
再回到最初,说到的芳疗导师说的那些话。关于女性,自我的意识。
她说,每一位生育过的女性,都需要一次子宫整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几乎安全是被忽略的。后期所有的身体的不适,情绪的起伏,都与生育有关系。与结婚与否,在我们现代结婚仪式和流程越来商业化的今天,关系越来越淡化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是非常经典的一段话,知其然,有否探究过所以然呢?
不知道曹雪芹是否真正参透了一个女子一生的变化现象和成因,然而能够如此细致入微的观察,即使是说出客观现象,也算得上是有心了。
女孩和女人,妇女和老妇,这几个词,即使是用听和看这个词,眼前也会自动浮现出相应人物的画面,几乎是定格的。也许与年龄关联并不大,而在于 其身份的转换。
大概分为懵懂少女,恋爱期,婚后,生育后,子女生育后。
最清透的时候,懵懂少女。最美的时期,恋爱。美丽的短暂延续,婚后。失去光彩,生育后。变质,子女生育后。
也许是自古以来男女社会身份的不同,女性的变化显得更加易辨。男性因其社会身份不会因为家庭身份的转化引起太大的变化,所以更多的是本质的逐步凸显,与其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即使有了再生家庭,也会带着原生家庭来作延伸。而女性不同,有割裂再造的成分。
最为明显的状况,多数的时候,女方是要嫁到男方去。对于男方的家庭来说,只是N个家庭成员再迎来一个,无论是同化,还是家族的影响力,都会把嫁过来的媳妇,带来原生家庭的印记,在若干年的生活中,稀释殆尽。
没有人会认为女方还可以有不适应,还可以有坚守,甚至还可以有自我的思想,关于心理过渡的部分,多数情况下被男方家庭整体忽略了。因为,感同身受这件事,实在是奢侈。
一个女子与另一个再生家庭的联接,只有一个重要的触点,便是嫁得的丈夫。这个人好坏,心智,能力,在原生家庭所经历的一切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就象赌博一样。究竟是赢是输,唯有在长长的日子里接受其慢慢倾诉。
一个女子从珍珠变为死鱼眼,多数是因为赌输了一个丈夫。
养珍珠的和养死鱼眼的环境,一定是不同的。
女性的内心成长史,至少象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一样,绵延数千年。
这期间,每一次的自我观望,都有助于自身和环境的改变。
也许,这可以作为下一个女性专题。
总之,愿每一位女性,不辜负老天性别的安排,生命一定要如花一般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