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搜罗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书,想买来看看如何实现自我成长。于是我便买了3本,其中一本是《认知觉醒》。“人永远不能赚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一个人的认知如果不转变是不会有彻底的改变的……”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想到的全是这些话。但是我事先看了一篇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是被文章提到的关于刻意练习的描述所吸引到的,于是我又买了《刻意练习》,准备也看看。
言归正传,读《认知觉醒》这本书后,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在读本书之前,我以为真正的学习是输入和输出的结合,读完之后我才知道真正的学习是:只学习能够触动自己的点,还要关联到旧的知识,以改变为目的,实现深度学习。
-壹-
阅读/学习:只学让自己触动的即触动学习法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读书的时候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在意形式上的完整,不看完一本书就不肯放下去看另外一本书,非要把书本里所有的知识点都收集过来梳理一遍才算是完成了对这本书的阅读。这里引用作者的原文。
有很多读者和我探讨读书方法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每读完一本书,都要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要画出思维导图,似乎只有这样做才以为自己认真地读完了一本书。这时我往往不怎么回答,因为我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也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了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而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我恍然大悟。活学活用,这里就是我的触动点。我从去年开始读书,我发现有些书虽然读了但是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书中具体讲了什么,自己又具体地学到了什么。有些书虽然写了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但是只关注了整本书的结构,知识点确实是梳理出来不少,但是真正记得住的没有多少,更别说运用上了。举个最近的例子,一开始我是因为《山月记》里的一句话而买了这本书,但是因为看不下去最后的部分而迟迟没有再翻开过这本书,读书笔记也被一拖再拖。原来我一直很在意完整性和仪式感,但是我忘了其实我已经受到了触动,也就是说这本书已经完成了它对于我的使命,而我却不自知。现在我释怀了,我不再纠结我有没有把书看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这本书究竟有没有触动到我的地方,我又怎么让这个点与我发生关联并引发我的改变的。接下来《山月记》的读书笔记可以安排起来了。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和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而作者对于这个触动的点也给出了三点行动的建议。
一、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知识
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顺利获取知识
三、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联系或使用这些知识
-贰-
关联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
什么是关联?怎么实现关联?书中作者引用了罗振宇老师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再来看看原文的描述。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被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看完这里我便理解了什么是关联。我马上想到了之前一位作家分享的一个关于如何在看完一本书后就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的方法,意思和这里触动和关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来说就是找到那个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关联自己原有的知识或者说以往的经历,然后就有了今天这篇读书笔记了。关联成功之后的感觉就像是一些零散的点突然被连成了一条线。
不管这个新知识点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作者还提到了尤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行动和实践,最后引发改变。作者说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依次是:
一、知道信息点
二、关联信息点
三、行动和改变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和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这最后一点是最为关键也是起决定性的一步。我们想要的任何成就和改变都要去做了,才有可能获得,凡是没有行动的获得都是假的获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要知行合一。所以学习和阅读不是一味地走马观花般的假式输入,而是学习能让自己受到触动的点,然后尽可能多地与自己旧的知识产生关联,最后以改变为目的不断实践配合反思,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方能实现认知觉醒和自我成长。
最后我还想说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知识,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触动点,想知道自己的触动点是哪些,又能产生哪些关联?只有翻开书去看了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