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之“评价建议”(P58-69):
教育部指出:为国选才,高考体现三个主要转变:一是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二是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三是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
教育部9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展情况。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高考改革体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二是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三是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
带着以上教育部指导思想,认真阅读课标P58-69“学业水平考试”,思考以下问题:
1.阐释“考试性质和目的”。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旨在监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为改进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提供指导。
其实在读课标时,关于命题以及考试这里我很少关注,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的想法:我们不是教研员,这个和我们无关。再者,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关注初中阶段的考试有点多余了。然而,现实是,既然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后面的命题原则列入了新课标总,那就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任何一位;老师需要学习的。
程晓堂教授在解读新课标中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属于标准参照考试,这一标准即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达到标准即为合格,考试不设置通过率。
2.梳理“命题原则”,思考为什么提出这四个命题原则。
英语新课标中关于命题原则指出,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命题,遵循导向性、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宜性原则。
测试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否达到了核心素养所要求的,考试时评价,评价的作用就是为了导向,而我们的导向主要是育人。即最终要看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否达到,学生面对真实的情境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这也引导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培养应聚焦于核心素养。
科学性原则:试题不是随意编制出来的,在命题的过程中,要紧扣课程内容,也就是不要出现超纲题目,注意题目不能过难或者过于简单,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思维,也就是有些相应的拔高题;试题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试题应是符合信效度的。
规范性原则:命题的流程是要根据国家法规规定的,语言文字、格式都要注意规范。注意规避市场上一些常见题目(前几年,我们镇上的考试试题大多来源于市面上的一本资料,那时候考前,老师们疯狂刷题,一些老师甚至让学生把那本资料做了两三遍,这样的卷子就是极不规范的。)
适宜性原则:命制的测试题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增强情境的真实性。
[if !supportLists]3. [endif]分析“命题规划”部分的编者意图。
命题规划包括科学制定命题框架、合理选择命题形式、整体策划测评结构。
命题框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这也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将各知识点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时才有可能学会迁移创新。测评形式是要与测评内容相对应的,例如英语卷子中听力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听、写的能力,直接或间接的考察学生的文化意识。初中英语卷子中出现的作文叙写故事则注重考察学生写以及思维、价值观的能力,而这些测评的内容都需要在教学中注意。
4.选取一个“样题”,谈谈学习后的启发。
看完样题2 ,我们可以看出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在语篇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思考阅读的意义。样题2中C的测评形式我认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如同我们的语文阅读一样,比如每个人喜欢的书目不一样,只要自己能够在介绍的时候言之有理,选择的书目是正能量的即可。这考察了学生的思维以及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喜欢这本书?需要学生清楚的表达出喜欢的理由,那么也是需要思维的参与,比如列出的理由是不是符合逻辑等。而学生的思维从哪里来,是需要在课堂上得到锻炼的,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