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这样一条建议: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仔细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是怎样看待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要经受这种热忱的锻炼,也就是说,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
我有段时间面对所负责班级的学生的时候,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不论是在班里还是单独谈话,我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学生的改变。尤其是有些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无力感,让我一度认为,也许有些人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自己关闭了学习的大门。
但后来一些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有那么一刻,他被我的某句话或某个词所触动,不论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有多短,幅度有多小,小到不值一提,但它在我看来,是值得炫耀的学习的火种。如果一名教师连学习的火种都擦不出来,那又如何去传递人类知识的薪火呢?但既然是火种,那便是十分微弱的,稍纵即逝的。所以,正如苏氏所说,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因其能够开启有效学习的过程。它又是“最细腻的东西”,它的作用因何发生,何时发生,以何种形式发生,都是难以预测的。
这一点,在我自身的学习过程当中也有所体会,比如某人的话会对我的学习造成积极的影响,但是它发生作用的时间和方式,往往连我自己都意识不到,可能在经过了几年之后才会恍然大悟。
这种能力的锻炼依赖于与学生的接触。我在课堂上,总会鼓励学生多动手试一试。其实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成立的,不要疏于或畏惧与学生接触,多接触试一试,只有接触多了,才有可能知道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种接触一定是热情的,自然而然的,而不能是枯燥的,矫揉造作的。但也不要担心自己会搞砸了,因为学生是最耐心的,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他总会给出积极的回应,进而打开学习的大门。
这也是我的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