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前307年春正月。赵国,黄华山。
一队人马行进在攀登的路上,当先一人,身形高大,气宇轩昂,他就是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他在位已经十九年,春秋鼎盛。
登上黄华山顶,望着远方的黄河,赵武灵王想着自己的国家感慨万千。
此时的赵国,处于魏、秦、燕、齐和胡地的中间,这样一个四战之地,却国力不强,不要说经常败与秦国,就连卡于国中的一个小小的中山国都灭不了。这么下去,难免有亡国之忧。怎么办呢?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伟大功业的人,必定有违背常规的作法,而且不能惧怕世俗之人的遣责。
为此,他决定把北部边境部分战士胡服骑射的方法推广到全国,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02
所谓的胡服骑射,就是要向胡人学习,用机动灵活的骑兵来代替战车战阵的传统作战方式,与之相配套,必须放弃原先不利于作战的宽袍大袖而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窄袖短装,皮靴皮带。
云按: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胡”字,“胡”,是古时汉文史书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北方游牧民族也这样自称,是音译。汉代,匈奴狐鹿姑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匈奴传》)所以,“胡"这个字没有贬意,与夷、狄之类的称呼是有区别的。
改战车为骑射,好说,可让国人改穿胡服,就难了,因为这关系到文化认同。但是,不胡服又无法骑射。为此,赵武灵王对国民和大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尤其是说服了王叔公子成,众人一看,原先以装病不上朝来对抗这项改革的公子成都高高兴兴地穿着胡服站在朝堂上,别人还能说什么呢,那就穿吧。所以,赵武灵王的改革进行的很顺利。
云按:传统的文化轻视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各民族的音乐服装饮食等等都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不能一提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就觉得正确,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不值一提,应该说他们同等伟大。
只是可惜,他的这次改革仅是军事改革,在政治上,未动旧贵族,在经济上未发展农业。这些都给后来的长平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03
公元前306年,改革后的赵武灵王率军继续攻打中山国,他先到宁葭,后又占石邑、封龙、东山等地,并顺着黄河占了阴山南边的云中和九原。
可是,到了公元前299年,在位二十七年也是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居然决定让位给自己的儿子赵何。
04
赵武灵王原先的王后是韩国宗室的女儿,生长子赵章,赵章很早就被立为王位继承人,他生得孔武有力,多次担任中军主将随军出征,为国家立有大功。不想,韩女早亡,赵武灵王又立孟姚为后,是为惠后。
惠后生子赵何,因为赵武灵王宠惠后,所以才决定废长立幼。立就立吧,先当太子,等赵武灵王百年后就可继位为赵王了。没想到,赵武灵王居然两步并为一步,直接传位给了十岁的赵何,是为赵惠文王,他自号主父,在旁边辅助儿子。
云按:所谓武灵王、惠文王这样的称号都是后世给他们加的谥号,他们在世时,是不会也不可能这么被称呼的。我们写文章的人为了行文方便就延用了历史书上他们的名号,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名号,绝对不能在文中人物互相说话时带出来。另外,一个皇帝的庙号也不会出现在他在世时,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居然直接说“我太宗皇帝”如何如何,真是笑话,不说他没有那未卜先知的本领,就算有,也是不敢说的。
05
赵武灵王之所以让自己的儿子主政治国,他应该是想从繁琐的政务中脱身出来,以便全身心投入到军队的建设中去。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身穿胡服带领士大夫经营北地,他计划在这里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然后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南下去灭了秦国。
为此,他还假扮为使者进入秦国,亲自侦查秦地及秦王的情况,等到秦昭王有所察觉派人去追,人家赵武灵王已经返回了赵国。秦人大惊。
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巡视新扩之地,出代地至西河会见楼烦王,可能有合兵攻秦的计划。第二年,赵国灭了中山国,使得赵国南北畅通地连成一体,这个时候的赵国实力达到最盛。
06
灭了中山国以后,赵武灵王就封他的长子赵章为代地安阳君,还派田不礼作赵章的相。
这样的加封引起了赵国大臣的恐惧,一个叫李兑的来找赵国的国相肥义,对他说:“公子赵章身体强壮,意气骄横,党羽众多,且对主父让位给君上早有不满,现在,他被封代地实力强大,再加上田不礼这样残忍骄横的人从旁相助,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不顾其害,赵国一定会起乱子的,变乱一起,你就危险了,不如你称病,把国相之位交给公子成,让他来对付赵章。”
肥义说:“几年前,主父将君上托付给我,我自当尽力辅佐,不能避祸。”
李兑说:“您尽力而为吧,我能见到您也只有今年了。”言罢,流着眼泪出去了。
之后,李兑又去找公子成,提醒他防备赵章和田不礼的叛乱。
当然,国相肥义也不是不相信李兑所说的话,他对手下的信期说:“赵章与田不礼很令人担心,他们贪婪而有野心,我们要有所准备,从今以后,如果有召见王的,一定要先见我的面,没有变故,王才能出去。”
07
公元前295年,安阳君来朝见惠文王,赵武灵王看到长子拜倒在幼子的面前,于心不忍,就想把代地另设一国,让赵章当代国之王,计划未定而止。
云按:赵武灵王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此时的赵国,一国二主,已显矛盾,如果真的让赵章当了代王,一国三主,不乱才怪。
不久,改变赵武灵王父子和赵国命运的一场变乱就发生了。
08
就是这一年,赵武灵王带着赵惠文王游观沙丘,父子二人住在不同的宫殿。赵章和田不礼忽然起兵叛乱。他们先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叫惠文王过去,肥义不让惠文王去,他说:“我先过去,如果没问题,你再过去。”肥义一去,就被赵章杀害。叛军与惠文王的卫队打在一处。
公子成与李兑闻讯从京城赶过来,惠文王任命公子成为国相,任命李兑为司寇,他们共同领兵围攻赵章及田不礼的叛军。
田不礼很快被杀,赵章走投无路,来向主父求救,赵武灵王让他进去。问明了情况后,赵武灵王又气又急,气的是,同胞手足呀!何致于此?急的是,这种谋逆国君的大罪,国法不容,纵是自己,也难保全他。怎么办?赵武灵王看着自己的长子,那个昔日的英雄,如今却跪在那里体若筛糠,惊恐万状。赵武灵王一时难下决断。
一会儿的功夫,公子成和李兑的军队就围住了主父所住的宫殿,一个使者进去向赵武灵王报告,希望主父交出赵章,赵武灵王犹豫再三,不同意。
云按:作为父亲,赵武灵王保护赵章,是可以理解的,可作为政治家,这就有问题,他当时最明智的作法,应该是亲自把赵章带出去交给公子成和李兑,然后看赵惠文王怎么办。
公子成和李兑知道赵章的能力,他们明白,要是赵章活下来,自己就完了。于是,他们令大将带甲士入宫强索赵章,赵武灵王无法,只得同意。赵章被押出宫外处死。
云按:关于赵章的结局,《史记》和《资治通鉴》只说“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言之不详,我依想象,加了一段。
09
照理说,赵章已除,沙丘之变就结束了,可李兑和公子成内心的恐惧依然存在,因为赵章这件事,他们兵围主父,强索王子,其罪非轻,主父出来能放过我们吗?
于是,他们选择继续围困,并向沙丘宫里喊话“里面的人赶快出来,最后出来者夷三族。”宫中侍卫宫女等人纷纷逃命,最后,只有赵武灵王被困着出不去,无奈的他只得上树找鸟蛋吃,三个月后,等公子成和李兑的人进宫查看,发现赵武灵王已去世多日。
公子成和李兑对视一下,目光中并没有安全后的欣喜,而是掩不住的无奈和哀伤。公子成对卫队长低声道:“去报告国君吧。”然后,他扭过头去看李兑,发现李兑正在看着西方。
夕阳西下,只见晚霞也渐渐地褪色,远山从青入黛,接下来,天地间将陷入无边的黑暗。
云按:最后这部分是我加的,我认为这个悲剧的结果不是公子成和李兑事先谋划好的,而是一步一步紧成了那样。所以,与历史和小说里的评价不同,我不想简单地把他们写成小人,当然,他们的作法确实令人寒心,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赵武灵王自己身上。
“沙丘之变”客观上结束了赵国这种不正常的二元政治体系,是有利于安定的。只是,赵武灵王是关东六国之主中唯一想灭了秦国的,而且,他也有能力这么做。可惜,发生了这样的悲剧。他之后,这六国就再也没有雄主了,这也是后来秦能统一天下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