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读书分享3


贺文轩读《红楼梦》

那个时代的女子,悲哀在没有话语权,不能做自己的主,都是男子在做主,只有男子才能拿主意。未出嫁时,靠父亲、兄弟、叔父,你的嫁娶,是他们挑选的,他们说了算。遇到个好的,自会替你谋划挑选。像探春,如果不好的呢,只为钱财或为了别的,鸳鸯的兄长,迎春的父亲,就连巧姐差点被卖,也是舅舅贾芸等在撺掇邢夫人,邢夫人也不知底细。虽然薛蟠胡闹,但起码还是男子,不至于让薛姨妈、宝钗等,让人觉得无可依靠,后又有薛蝌料理。就如凤姐如此能干,还只是打理家里边,家外面都是贾琏去走动。湘云如此豪爽的人,也只能由叔叔做主自己的嫁娶,湘云把宝玉叫到跟前说:“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找人来接我”。从这里就开始喜欢她。喜欢她的勇敢。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直接就说我需要你时常来接我。而黛玉和宝玉每每话到嘴边就说不出来,一个怕多心惹恼,一个怕情理不容。宝玉病了,宝玉的丫鬟让黛玉去劝劝,黛玉不去,觉得现在不是以前小的时候了,该避避了。而黛玉的心思,上无母亲可做主,手下的丫鬟也说不上话,就是凤姐、薛姨妈开玩笑,也不是当真,也不会去揽这个事。同样无父母湘云豪爽,在贾母面前大笑大说。就会说出如果老太太忘了你,要记得时常来接我。就是老太太忘了她也谅解,也不猜疑。然后让宝玉记得。不知是不是因为唯独黛玉的是爱情,才这样吃醋,敏感,使性子,容不得别人。除了黛玉也没有写哪一个女子的爱情。尤三姐爱而不得都刚硬自杀了,黛玉两次病重,都是因为听了宝玉娶亲,还都是自己故意寻死,第一次发现是误会的时候,马上就好了。如果黛玉和宝玉成亲,黛玉是不是就会爱惜自己多一点也不可知呢?但那就不会是绛珠草还泪,不会是悲剧,不会是薄命司。宝钗会想不到她与宝玉的亲事会要了黛玉的命吗?还是她终究只听哥哥父母的安排,可她平时也是个替母亲哥哥拿主意的人啊!贾母为何会说,我也没心肠了。

注:有些句子没有写清楚,但是读者也可以补上意思。作者思考的问题有一些独特的角度,对大家的阅读也有一定的借鉴。

刘奥航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写尽人间悲欢的鸿篇巨制,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观园里的众生相,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在这部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不是奢华的府邸,精致的饮食,而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聪慧,或痴情,或刚烈,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最终归于虚无。林黛玉是《红楼梦》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之一,她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有贾母疼爱,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的孤独与敏感,她才华横溢,诗作清丽脱俗,却因性格孤傲,不谙世故,最终在贾府的勾心斗角中走向毁灭。黛玉的悲剧源于她的“真”,她不愿像薛宝钗那样圆滑世故,也不愿像王熙凤那样机关算尽,她只愿以最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她爱宝玉,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无法表达;她渴望自由,却被世俗的枷锁牢牢紧锢,最终她在听宝玉与宝钗成婚消息后,焚稿断痴情,泪尽而逝。她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追求真性情之人的悲剧。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上掌权者,她精明能干,手段很辣,却已因贪婪和算计最终自食恶果。她放高利贷,害死尤二姐,种种恶行,最终招致报应。她的结局象征着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崩塌。

《红楼梦》的结局是苍凉的,曾经繁华的大观园人去楼空,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化作一缕烟云。曹雪芹通过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如梦,富贵如烟,唯有真情与自由才是永恒的价值。

注:小而全,有自己的话,有自己判断的标准,分享中也注重文采

赵思诚《红楼梦》读书分享

今天,我主要分享的是《红楼梦》中有关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相关章节,重点分析人物性格。林黛玉一生在《红楼梦》中波澜起伏,其性格也在不同阶段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回,初入贾府时,她处处小心谨慎,说话行事都格外留意,生怕得罪他人。在与众人相处中,她又因寄人篱下而自卑自怜。如在周瑞家的送宫花一事中,她特别在意是否别人挑剩下的,这背后是她孤高自傲、自尊自爱的体现。后来,随着与宝玉的感情逐步深厚,林黛玉的心状愈发鲜明。她对宝宝的感情真挚热烈,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常常陷入痛苦与纠结之中,在与宝玉相处之中,她时而犀利刻薄,时而温柔体贴。如第8回宝玉听宝钗的话,吃热酒,黛玉借雪雁奚落宝玉,表现出对宝玉和宝钗亲密关系的嫉妒,体现了恋爱中的人的敏感;第82回,黛玉惊噩梦,预感自己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忧虑重重。这些源于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贾府复杂的环境中,林黛玉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她才华横溢,诗作中常流露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命运的叹息,表达对自由、平等、真爱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她多愁善感的一面。例如,第27回,黛玉葬花,作《葬花吟》,借花言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深刻表达对生命无常、青春易逝的哀怨与无奈。第38回菊花诗会,黛玉的《咏菊》、《问菊》、《梦菊》三首诗脱颖而出,夺得魁首,又体现了她才华横溢、聪明灵秀的一面。林黛玉并非一味柔弱。在第96回至98回中,得知宝玉定情后,她毅然焚稿断痴情,泪尽而逝,以决绝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她虽体弱多病,却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她情深义重、刚烈坚贞的性格与坚韧不屈的精神,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她的才情、性格个命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她既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一面,又聪慧灵秀、自尊自爱、坦诚率真、刚烈坚强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她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

注:突出了一个中心。对人物的解读有一个纵向的时间线,对性格的分析比较全面。

《红楼梦》读后感  卢超峰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对我最为震撼的莫过于古典名著《红楼梦》,尤其是那如梦如幻的爱情悲歌,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故事。其中最让我心痛的莫过于林黛玉与贾宝玉那如水月镜花般的木石前盟,最终却因世俗的羁绊终止,也让我读罢掩卷,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书中木石前盟的痴情被无情的撕扯,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最终未能圆满,这是我感触最最深的一部分。尤其是紫鹃,一心铸成这段姻缘的善意却反使其夭折,这无疑是对世俗礼教最深痛的感的深刻挖掘。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与不屈,还是宝钗的温婉与深沉,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仿佛就在我身边,触手可及。这让我明白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描绘出最真实的人性,让我们在一起共鸣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爱情、家族社会与自我的百科全书。它教会我更宽容和深刻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去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注:这是典型的“读后感”,以作品的章节或者情节为触点,引发对我们生存现状的思考。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