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久经历史长河的冲刷洗礼却经久不衰,可见中华文化的深厚。历代各个朝代,都曾为中华文化汇入一丝细流。一个国家的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并不是用这个来炫耀的,而是作为我们“龙的传人”“炎黄子孙”的一种诠释。
感念过去,在隋唐时期有隋文帝的“开皇之治”的鼎盛,唐朝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业宋朝,手工业空前繁荣,百姓衣食无忧。明朝国泰民安。清朝康乾盛世。历朝历代,都不缺文化的汇入,使中华文化得以逐渐昌盛。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的中国是不完整的,不了解、不学习中华文化的中国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在如今,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国家属于世界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亦是如此。历史记载文案让我们了解中华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人文艺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是否记得明末清初一位名叫吴伟业所作的一首《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吴三桂的妾。史书记载,吴三桂在进京谒见新皇帝李自成。但途中又听闻大顺军在北京捉拿大批勋贵高官,拷掠追银,他父亲 吴襄也在其中。而更刺激他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抢走了。相传吴三桂当时勃然大怒,厉声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当即挥师第二次返回 山海关,降而复叛,上演了一幕绝世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之功。也因此成为了一段佳话。
我国的思想主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为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也正因为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巩固了儒学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读史可以明智,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也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可以理解为没有古代文明的积累就没有如今这么繁荣昌盛的中国。所以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中华文化的。
多读史书,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历代发生的各个重要事件。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这就是我们必须了解中华文化的原因。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学习了解中华文化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道与善,不在别处,就在人的心中,一旦“得时”,就会大放异彩,助道之兴。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知书明理,培养集体意识,通晓人生之道。没有传统文化智慧的学习,没有社会规范的洗礼,是不能称之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个体的“修身”开始,再向外在的集体社会事业扩散,形成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一个人去奋斗与追求更美好人生。但一个人什么都不在乎,连自己民族的历史都漠不关心,那就是数典忘祖,愚昧无知了。
历史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难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是一直影响着我们吗?古代的各项发明,我们不是一直在使用吗?
所以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中华文化把我们推进文明世界的行列,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也必须要我们去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