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是记录,是表达;读,是交流,是思考。好的文章百读不厌,往往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人回味无穷。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好贵!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对这句话并不理解,也不愿读书,他们跟文字有仇,看见就头疼。班上的孩子们不读书怎么办?梁老师告诉我们,那就从给他们讲书开始。昨天梁老师给我们讲了《杨绛传》,杨绛身上的平和坚守,从容淡定,坚毅之美正讲给学生听,希望他们能悟之一二。
今天在八二班讲了《杨绛传》,八二班的孩子们对文字免疫,基本处于“汉字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汉字”的情况。这些孩子们上课的状态就是说话睡觉发呆,下课疯跑捣蛋说脏话,回家就是玩手机,女生们的心思更是只在描眉画眼打耳洞上。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是“活力四射”的。
讲书之前,我问他们知道杨绛吗?他们摇头,其实在七年级已经学过杨绛写的《老王》这篇课文。我先告诉他们一句话“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灵魂”,然后问女生们:“平时你们爱化妆打扮,不是梳头就是照镜子打耳洞,你们觉得这种外在美的保鲜期是多久呢?”“十几年?”“二十几年?”……“是的,人的容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失,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但学到头脑中的知识却可以永远保鲜,它们不但不会随着时间变得不值钱,反而会越来越珍贵,还能增加你的气质,让你优雅地老去,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孩子们有点头的,有低头的,我也不知道对她们有多大触动,用老梁的话说“慢慢渗透吧,渗着渗着就透了。”
孩子们是第一次听我讲书,刚开始还有新鲜感,大家都抬头看着我,听得很认真,也很感兴趣。快结束的时候,有些孩子就撑不住了,开始趴桌子,但比起平时正儿八经的语文课,孩子们这节课的听书状态已经相当OK了。
当我给他们讲杨绛的家庭时,他们也会忍不住满眼艳羡;当我告诉他们钱钟书和杨绛是在清华大学一见钟情时,他们也会禁不住“哇”一声来赞叹;当我告诉他们杨绛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天衣无缝时,他们也会笑着表示“好厉害”……“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的一生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讲完后,孩子们说:“老师,以后你每周给我们讲一本书吧。”看来,在孩子们看来,讲书比上课更有意思。好吧,希望给二班孩子们讲书能够慢慢地点燃起他们读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