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Fifty Invention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

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Fifty Invention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

本书的视角就非常独特。你肯定已经看到过很多个“最伟大发明”的列表和排行榜了,汽车是伟大发明、电话机是伟大发明,我还听有人说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是抽水马桶

但是这个视角,是一个发明对*现代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个发明本身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它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常常是当时的人所不能预见的。

比如,耕地用的,当时的人只是以为它解决了增加耕种效率的问题 —— 犁大概让在田间劳作的效率提高了七倍!犁,使得一个社会只要有20%的人口从事农业,就可以养活所有的人。

这意味着妇女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妇女可以专门在家里带孩子和操持家务 —— 而这又意味着两性分工的变化。

这意味着很多人可以从事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 —— 而这又意味着更复杂的经济,以及专门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事实上东方和西方的各路“圣人”都是农业普及的产物。

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根本就不劳动,专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 而这又意味着阶级分化的产生。

这意味着人的主要食物从采集狩猎的丰富来源变成了耕种农业的单一来源 —— 而这又意味着人口激增,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下降了,连平均身高都下降了好几厘米。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这样,不管你的“初心”是什么,后来总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每一个变化,都会有它的“赢家”,和“输家”。

像这种历史发展动力学,君子不可不察。

有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你并不知道它的真正作用。发明了留声机,但他并没有像乔布斯那样动不动就“这改变了一切!”爱迪生低调地认为留声机大概可以作为一个听有声书的设备。

对 像我这样的书呆子来说听有声书的确是个重要功能……

但录音技术真正的用武之地,是音乐市场。因为有录音,广大普通人才能廉价地欣赏到音乐。因为有录音,才出现了面向大众的流行音乐。也因为有录音,整个音乐产业变成了胜者通吃的市场。

现在只有明星才能靠音乐赚钱 —— 赚很多很多钱 —— 但是稍微差一点的音乐人,可能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并非所有人都是新技术的受益者。有赢家,就有输家。

由此说来,一个新事物的“初心”是什么可能根本就不重要。它对时代的影响,它带来的社会变革,常常出人意料。从这个角度阅读历史,似乎是比什么“天下大势顺之者昌”的历史观更高级的趣味。8月份出的这本新书《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Fifty Invention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就有这种高级趣味。

本书挑选几个发明,讲几个道理。我们要说的重大发明,是带刺的铁丝网

就是这种铁丝网。它过去一百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你可以用铁丝网把一个地方围起来,因为上面有刺儿,人和动物碰着就会被划伤。

这个简单东西对美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国运”级别的。

西部大开发

1862年,美国政府号召人民开发中西部地区,林肯总统弄了个“宅地法”。法案规定,只要你是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不论男女、哪怕是刚刚获得自由的奴隶也行,只要你到中西部地区去,就可以免费得到160英亩土地 —— 条件仅仅是住满五年,并且在这个土地上随便种点什么东西。160英亩相当于0.65平方公里 —— 这可是百分之百产权、你自己私有的土地!想想把这么大一块地传给子孙后代,到今天得值多少钱!

但老百姓对林肯给的这个好政策反应比较冷淡。当时普遍的观念,西部那些大片土地是公共的牧场,牛仔赶着牛群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你怎么私有化?如果我说这块土地是我家的,我在这儿种一片玉米,那放牧的牛群经过这里把庄稼踩坏了怎么办?

想要有踏实的“拥有感”,就得用围栏把自家的地给围起来才行。

当时的围栏都是用木头做,可是中西部到处都是大草原,根本没有几棵树。从东部运那么多木头过来得花多少钱?还有人尝试在土地周围种一些灌木做围栏,可是灌木需要很长的生长时间,也不太行。

到1870年的时候,农业部评估,如果不解决围栏的问题,宅地法案就等于没用。专利记录显示,一时之间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围栏。

直到1875年,带刺铁丝网才终于被发明出来了。商家还做了广告,说这个铁丝网“比空气还轻,比威士忌还强,比尘土还便宜”。有了这个铁丝网,你只要用打些木桩,木桩中间都用铁丝网连接,用不了多少木头,也用不了多少铁丝。而且测试表明,牛群确实越不过铁丝网,你就是赶着牛往网上撞都撞不过去。

结果是仅仅6年之内,全美国就已经销售出去26.3万英里的铁丝网,相当于绕地球十圈。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大草原被各家各户圈成了自己的土地。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你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可就有意思了。

大开发的输家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铁丝网,西部牛仔就很不喜欢。本来牛群是我家的,土地是大家的,我赶着一群牛哪里都可以去,现在这片地怎么就被你家围起来了呢?有时候天一下雨,牛群自己就会跑,牛真的会撞到铁丝网上。铁丝网上的刺儿就很容易把牛划伤,然后搞不好就会感染。因为铁丝网,死掉了很多牛。牛仔,是铁丝网的输家。

但最大的输家是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他们心目中全天下的土地都是神赐予天下人的,游牧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现在突然来了一帮人把地就给围起来,可以说整个印第安部落的文明都被断绝了!

这合理吗?

.土地凭什么可以私有化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个大湖,湖边有一段路修的非常漂亮,使我想起了家乡的松花江,所以我想沿着湖走一圈。但是我只走了不到半圈,剩下的湖岸被一些住家给占据了,还竖起了牌子说私有财产不得进入。我当时就很不满,你家房子你可以私有,湖怎么能私有呢?这么好的湖应该属于人民啊!

当然,美国连有些海滩都是私有的,你要有钱还可以拥有一整个湖。但是我当年的不满可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17世纪的时候,英国就有很多土地被私有化了,贵族、特别是国王占有大片的土地。当时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问过跟我一样的问题:

土地私有化合理吗?这片地早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不是你“生产”出来的,那凭什么就成了你的私有财产呢?

洛克问这个问题,可不是为了反对私有化,他是为了给私有化找一个理论支持。

洛克想到的理由,是劳动。洛克说,每个人自己的劳动显然就是他自己私有的,这没问题吧?好,那么现在有一块无主的土地,如果你通过劳动,对这块土地做了改进,这个土地上不就有了你的劳动了吗?你的劳动本来就是你的,而这个土地本来是无主的,那么 无主 + 劳动 = 有主,这块土地可以归你了。

洛克这个理论,当时正在殖民美洲的英国人太喜欢了。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美洲的土地上,可是你们只是放牧而已,你们没有对土地本身进行劳动改进啊!是我们在土地上种庄稼,是我们赋予了土地文明!所以你们不拥有美洲土地,我们拥有美洲土地。

我想印第安人对这场哲学讨论肯定也是有话要说的,但是他们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反正经济学家喜欢洛克的观点,私有化可以让土地获得“改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好,现在捋一捋。对有志于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美国老百姓来说,在哲学道义上,洛克的理论已经说了,谁第一个开发谁就应该是第一个拥有者。在法律上,宅地法案已经确认了你的权利。可是他们为什么不立即响应号召前往中西部圈地呢?

因为还有一个隐含的道理:

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白人要是没有武力,光靠种地和哲学家的理论是不能从印第安人手里把地抢走的。老百姓要是没有铁丝网,联邦政府天高皇帝远的法案就是一纸空文。

这个道理美国老百姓明白,美国政府明白,印第安人当然也明白。但是我觉得,有些互联网烧钱公司可能不明白。

.“我们要做伟大的公司”

大约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大家提供的都是免费的服务,给用户各种好处,而且大街小巷做了很多广告。那时候我还在国内上大学,我记得当时一个风头正劲的公司的 CEO 到我们学校演讲,给我们讲了一番互联网公司的逻辑。

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儿就相当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期间的跑马圈地!我们用免费服务倒贴用户,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用户量,用户就是我们的地。你先不要问什么我怎么赚钱,只要我拥有这么大一片地,将来怎么可能不赚钱呢?我们就是要不计眼前小回报、大手笔投入,因为我们要做伟大的公司!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这么想的,至今也有很多公司这么想。可是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美国真正的西部大开发中的圈地,并不是这么玩的。当时的人首先想到的可不是圈上多少地将来怎么升值,而是铁丝网。

如果用户是土地,那铁丝网是什么呢

用户的使用黏性是个不太可靠的铁丝网。比如 Facebook,如果你的亲朋好友都在用,那你大概也只好用。所以 Facebook 做大了,别人想模仿它就很难了。但是用户黏性并不可靠,也许这一代人都用 Facebook,而下一代人不想跟自己父母在同一个社交网络,那怎么办呢?事实上 Facebook 对此是很警觉的。

技术数据是个可靠的铁丝网。比如 Google,它的搜索技术越来越厉害,并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还在于多年积累的用户点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告诉搜索引擎各个网页的真正价值。没有这个积累,新开一家搜索引擎、就算你算法再厉害也不行。

声望也是个可靠的铁丝网。我们讲过高水平学术期刊和著名大学都是好生意,他们不管收取多高的费用都有人买账,就是因为声望摆在那里。

但用户黏性、技术数据和声望都是需要积累的。要求的积累时间越长,就越可靠。公司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它们都起不到铁丝网的作用。没有铁丝网,那些所谓的“地”,根本就不是你的。如果你坚持不到铁丝网的成熟,一切的地都是泡影。

顺便说一句,前面说的那家“伟大公司”,不久之后就被一个显然更伟大的公司收购了。我访问了一下发现域名还在,但所有业务都已经被停止。

所以我实在看不太懂现在像“共享单车”这种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我看他们唯一像互联网公司的地方就是爱圈地 —— 可是他们的铁丝网在哪里?

作为个人,我们也能从这个道理中有所收获:

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就不要有什么妄念。

“铁丝网”,并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文化符号,它让人想起封锁和暴力。但是谈论的少可不等于它不重要:

赚钱生意的背后,都得有铁丝网才行。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现在计算机已经被广泛使用很多年了,但是它似乎并没有改变我们所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比如说学校吧。每个老师都在使用计算机,学生的考试评分、学籍档案可能都是计算机管理,大学生还可以用计算机选课……

但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跟几十年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们用同样的资源培养了更多、更优质的学生吗?

再想想公司,现在每个公司都在使用计算机,什么 PPT,Excel 和 Word 都是人人必会的标准配备……

但是到底有多少公司的生产方式跟以前有显著区别呢?大概很多公司都是该干啥干啥,只不过把纸笔换成了计算机而已。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学问题。1980年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经济学家注意到,尽管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美国普及了,但是美国的生产率没有什么显著的提高。美国当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竟然比大萧条那个时候都要慢。

所谓提高生产率,就是我投入同样多的人力物力,能不能带来更多的产出。

要一直等到2000年以后,“信息革命”带来的生产率进步才开始发生,而且仍然提高得很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增长没用吗?

想要理解这个道理,我们还是得以史为鉴。继续说的《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今天出场的重大发明,是发电机

.爱迪生的困惑

爱迪生这个人实在是太厉害了。1870年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80年代,他就已经把发电机在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城市给普及了,已经向公司和住家提供商品化的电力。与此同时,爱迪生还给你发明了电动机,各个工厂直接就可以用电力干活。电灯、发电机、电力、电动机,爱迪生给你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但是爱迪生很困惑。我什么都给你们搞好了,你们为什么不用呢?到1890年,美国工厂使用的动力之中,只有5%使的是电力—— 绝大部分工厂还在使用老土的蒸汽动力。甚至到1910年的时候,企业家新建工厂还是优先选择蒸汽动力。

蒸汽动力很不好用。每个工厂都必须有自己的蒸汽机,你需要庞大的厂房安置它,需要自己烧煤,工人得承受各种污染。因为不管干点什么都需要动力,蒸汽机一开起来就不能停,你得一直烧,还必须不停地给传动装置上润滑油。

电力就不一样了。你自己不用发电,直接从电网买电就行,清爽省心。电动机开关方便,用的时候打开,不用就可以关掉。更关键的是使用电动机的话,生产工具就可做的很小,干活更精确——这一点要是蒸汽机就不行了,小动力非常不划算,功率转换效率太低。

电力这么好,那工厂为什么还不赶紧用呢?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企业家还在像使用蒸汽机一样使用电动机 —— 只不过是把电动机接到原来蒸汽机那个位置上而已。他们根本不知道电动机的正确用法。

后世的经济学家评论说,要想发挥电力的优势,你工厂的整个生产架构和工人的生产方式都必须另起炉灶重新设计才行。你得让生产围绕“电力”这个核心运行。

首先,你要把生产工具小型化,动作更加灵活。其次,蒸汽时代的工厂是按照传动轴逻辑组织的,现在必须按照生产线逻辑重新组织。还有,你要给工人更大的自主权,让工人能做更复杂的事情。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电力就会大大提高你的生产效率。

但是做到这些需要时间。除了要有全新的思路之外,普及电力还需要另外两个硬条件才行。第一个硬条件是电力要变便宜,这完全是规模效应,用电的工厂越多电就会越便宜。

第二个硬条件是必须有很多高素质的工人。你得愿意在工人身上投资、给工人提供培训、给工人更高的工资。这个问题就不是发明家和资本家能解决的了 —— 这需要政府帮忙。说,另外一项重要发明在此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就是护照。

护照,也是这本书里五十个发明之一。

.曾经有一个不用护照的时代

现在的人出国都得有护照。像咱们中国的护照还不够硬气,到很多国家都需要签证才行。但是一百多年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19世纪的人出国旅行非常自由。我们知道,中国劳工到美国打工不需要护照,中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不需要护照,其他国家的人到中国来也不需要护照。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家之间的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人们坐火车出国非常方便,但各国也是不看护照的,你基本上想去哪个国家就去哪个国家。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甚至有一种感觉:全球化势不可挡,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四海一家不分彼此,世界已经迎来永久的和平

谁能想到居然就爆发了打得无比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结束之后,再也没有人做全球化的梦了,各国开始限制外国人进入自己的国家。1920年的“国联” —— 也就是现在“联合国”的前身 —— 开了个会,各国统一了护照标准,从此之后出国就都得看护照了。

护照制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国工人进入美国没有那么容易了,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用人在“精”而不在“多”成为共识,工厂开始重视工人培训,这才有了大量技术工人,满足了工厂电气化的需求。

恰恰是从1920年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开始高速增长。现代经济学家研究当时的历史,说这个生产率增长,并不是因为1920年前后又发明了什么革命性的新技术 —— 真正的革命性技术就是爱迪生1880年代发明的电力!

你要等待成熟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系统。

.系统

我们前面说了,2000年以后,计算机才真正让生产率获得一定的提高。但是有经济学家做了精细的研究,说即便是这时候,也不是所有公司都因为计算机而提高效率了 —— 那到底是哪些公司,因为计算机技术而获得了高效率呢?当然是那些围绕计算机技术重新组织生产方式的公司。

这意味着你得做到三点 ——

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把决策权向基层下放;

简化供应链;

允许用户定制。

比如说,现在买辆特斯拉汽车,你就可以做各种定制,特斯拉可以做到每一辆车按都是按照顾客要求量身定做的。

其实这些思想跟前面推荐过的那本《爆裂》差不多,总而言之就是新技术革命要求新的做法 —— 要不怎么叫“革命”呢。再进一步,认为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还不够深,互联网到底会如何提高生产率,现在还不知道。


咱们中国有个说法,一件大事要想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才行。今天我们考察电力革命的历史,其中也是多种因素结合,才最终形成了一个大系统 ——

爱迪生得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

电力得足够便宜;

有高素质的工人;

你还得把整个生产方式围绕电力进行全面改变,真正以电力为核心去组织生产。


几年前有本书叫《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伊恩·莫里斯。这本书的一个重大观点就是,西方之所以在近代领先,本质上不是因为制度和文化上的原因,而是地理环境。以前《枪炮、细菌与钢铁》也讲地理环境,但是这本书里有更多细节。

比如说,工业革命为什么是在英国发生的呢?当然你可以说英国有科学传统、有资本主义、有专利制度,但是莫里斯说,英国还有两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第一,英国有大量的煤。第二,英国工人的工资是整个欧洲最贵的。

你要知道,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效率非常低。要烧很多很多煤,才只能输出那么一点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煤很贵、人力又很便宜 —— 比如中国当时全国大概就只有远离工业区的山西有煤,而且人工还特别便宜 —— 那蒸汽机就根本没有商业价值。

人工贵,本来是英国的一个劣势,但是对发展蒸汽机来说,它反而成了英国的重大优势。这些条件完全是客观的限制,任你有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思想也没用。

所以我们今天真正的收获是,做大事得有系统思维。很多事情不是你着急就能办成的,得有各个条件配合,系统才能变化。

爱迪生1870年代就已经发明了电灯,他想当场宣布电气化时代已经到来了,能行吗?系统要一直到1920年代才能完备 —— 整整用了50年的时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50年代发明的,一直到2000年才真正开始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也是过了50年。

你说我就是盼着革命赶紧发生,可是条件不具备,那怎么办呢?!

咱们先来假想一个场景。假设你是古代的一个员外,家大业大。赶上家中老母亲要过六十大寿,你决定好好操办一场,但是你忙不过来,就请了一位助理,帮你组织这次庆祝活动。助理是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六十大寿举办得很成功。

按理说,这个工作结束助理也就该离开了。但是助理主动找到你说,员外啊,秋收马上快到了,咱家田产多,我来帮你组织秋收吧。你一想也对,就让他留下帮忙。

秋收结束后,又赶上了过年,你又把过年的一系列活动也交给了这个助理。后来,助理就在你家长期地住了下来,大小事情都参与,慢慢地就成了你的管家,你还给了他一定的决策权。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助理正在和你的女儿谈恋爱!俩人已经在谈婚论嫁了。这时候你一想,这不对啊!我只是找这小子临时来帮个忙,怎么他现在就要成了我的财产继承人了呢?

这就是一个做大做强的故事。只要是一个有智能的“实体” —— 人也好、AI 也好 —— 它就会有做大做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说的做大做强的实体,既不是人也不是 AI,而是“想法”。《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中的两个发明:一个叫“有限责任公司”,一个叫“管理咨询”。

.把想象变成共同体

《未来简史》中讲过一个思想,说“公司”,其实原本是个虚构的东西,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们几个人要合作干个什么事儿,那我们去做就行了,事情做成了就各回各家 —— 那为什么人们要成立“公司”呢?

“公司”一旦成立,它就不仅仅是做事情的人的集合,“公司”会有它自己的权利和财产。虽然公司是咱们几个人搞起来的,但是这个财产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公司的”。公司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

在书中考察了公司的历史。史上第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曾经在鸦片战争中给中国人带来过惨痛教训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这个东印度公司是1600年英国王室亲自组织成立的,当时有218个股东,成立公司的目的是非洲好望角的货运业务。这个业务特别重要但是风险很大,所以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给了东印度公司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特许权,这个业务是东印度公司独享,其他人不能插手。而第二个条件,在当时人看来就非常不寻常了。

这个条件就是“有限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东印度公司破产、欠债,不管出多大事儿,这218个股东的损失仅限于他们在公司的投资,而不会牵连其他责任。

咱们想想,这可是一个“不自然”的条件。“自然”的做事方法,如果咱们两个人合伙做生意,钱不够了需要借钱,借了钱之后如果生意失败,那我们除了自己投入公司的钱全没了,还得想办法还别人的钱。我们搞不好就得把自家房子卖了,还不够的话自己还得进监狱。如果做生意动不动就要冒倾家荡产的风险,谁还愿意做生意呢?

“有限责任”的好处,就是限制了风险。不管出多大事儿,只要宣布公司破产,公司欠的债就可以一笔勾销,咱俩就可以全身而退。

这是一个有点反直觉的设定。虽然1600年就有了东印度公司,但是一直到1811年。美国才在纽约州开始正式承认有限责任公司,而英国本土直到1854年才有了民间的有限责任公司。

说,“公司(corporation)”这个单词,是来自于“incorporation”,而 incorporation 的意思就是“实体化”。

公司,是一个想法的实体。你是你,公司是公司。哪怕你开一家只有你一个人公司,你和你公司也是两个不同的实体。你甚至可以开几家公司,做几个不同的生意 —— 如果其中一个生意失败了,你只需要让那个公司破产,你其他的公司和你本人,都不用受影响。

"有限责任公司"是个伟大的发明!有了它,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在市场里冒险!

.把咨询变成公司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新事物出来的时候,人们很难看出来它的深远影响。比如19世纪末,美国大肆兴办铁路,这件事都有哪些深远影响呢?

首先,铁路把全国各地连在了一起,把美国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既然现在是全国市场,小公司们就纷纷联合起来变成大公司,要在全国市场统一行动。

可是当时没有人知道该怎么管理那么大规模的公司。这就促生了一个全新的行业。

1922年,一个(James O. McKinsey)会计学教授写了一本书,叫《预算控制》(Budgetary Control),这本书给大企业的会计学指明了方向。以前小企业做会计事务,关注点都在怎么管理过去的账,思想非常先进,他着眼于未来,告诉企业怎么根据未来的计划,来给公司各个部门做预算。

好,新思想有了,书也出了,那各大公司直接买他这本书来学习,学会了照着做不就行了吗?其实不是。公司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把麦肯锡本人请到公司里来,手把手地教管理层怎么做。

于是麦肯锡教授就到各个公司去给人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到1930年代的时候,他每天的收入是5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5000美元!麦肯锡自己忙不过来,就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做这件事。这当然就是现在常青藤名校毕业生最想去的麦肯锡公司。

现在全世界咨询业务每年的总收费是1250亿美元。光是英国政府,每年就要花20亿美元去购买咨询公司的服务。管理咨询,绝对是高大上的行业。

可是我们还是有个问题。购买咨询公司服务,这就等于说我们公司本身就有管理人员,但他们并不懂管理,所以我还得请麦肯锡的人来教我们公司的管理人员如何管理!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请懂管理的人来做管理呢?我为什么要花两次钱呢?

.公司的愿望

咨询公司之所以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法律上的要求。美国政府曾经认为投机行为太多,要加以限制,弄过一个《1933年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这个法案要求银行、法律等公司不能自己搞财政研究,你必须购买专业咨询公司的财政服务,从而防止弄虚作假。其实这招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发生弄虚作假的那些事情,都有咨询公司在背后帮着做。

另一方面,大概是有关管理的新思想层出不穷,真正管理的人本身没有时间学习新思想,所以要请专业人士来教他们新思想。这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但是也说,英国政府做了一个统计,本来是临时性地请咨询公司的人来帮着管理,解决了问题就应该走人,但是咨询公司会想各种办法发现部门新的问题,然后留下来继续帮你解决,就好像咱们开头讲的员外和助理的故事一样。

这个套路,英文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Land & Expand”(有时候翻译成“落地生根”) —— 先登陆,做好一两件事让你认可了,再找机会扩张,一直占领你所有的相关业务。

(一份典型的 Land & Expand 计划书)

对咨询公司来说,这是抓住每一次机会发展壮大。对花钱请他们的公司来说,这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调查显示,英国政府请来的咨询公司的人,80%都至少要在政府部门里停留1年以上 —— 可是如果要做这么长时间,最有效率的办法其实是直接雇佣一个懂行的人,而不是连这个人带他背后的公司一起请!

还有很多人认为,咨询公司讲的那些所谓新思想大都是常识,其实没什么用,有时候管理者聘请咨询公司只不过是为了帮自己背黑锅而已。

不论如何,咨询公司,也是一个做大做强的故事。

“有限责任公司”何尝不是如此呢?英国刚刚出现私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时候,《经济学人》杂志就提出质疑,认为要限制责任的话合伙人私下签协议就行,没有必要去搞成公司。

因为只需承担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层和股东有时候是有利益冲突的。

因为公司作为独立的实体想要做大做强,它就会收买政客,影响国家决策,甚至凌驾在政府之上。

但英美两国当时承认有限责任公司也是形势所迫。当时的市场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只有这样的公司形式才能吸引到民间的投资。


“有限责任公司”和“咨询公司”,原本只是做事的方法,或者说,是“想法”。但是它们实体化以后,自然产生了做大做强的趋势。咱们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大约是 ——

为了解决一个临时性的问题,而产生了一个想法;

想法产生之后,会实体化,有了自己的组织形态、权利和财产;

一个实体化的东西,自动就有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愿望,它一定想要做大做强。

我们可不是说有限责任公司和管理咨询行业“好不好” —— 什么东西都是有利有弊,而这两个东西显然是利大于弊。我们今天说的,只是一个规律。

如果你是员外,你知道了这个规律就可能会对助理保持警惕。

如果你是助理,你也可以学习“Land & Expand”策略做大做强。而且你要注意其中有个“时机”问题。为什么现在 ICO 要被打压?也许不仅仅是技术原因 —— 可能现在市场上根本不缺少资金,所以不需要一个新的集资方式 —— 你需要一个“解决临时性的问题”的机会。

所以,君子不可不察。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规律就是规律。

《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本书的最后一讲。最后出场的这个发明是 iPhone。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英雄可不是乔布斯,也不是苹果公司,而是 iPhone 背后的一个“沉默力量”。

现在中国有很多公司在做和 iPhone 类似的手机,企业家动不动就要当中国的乔布斯。但我想第一个把 iPhone 做出来,和后来的人跟进模仿做一个,还是很不一样的。一个新东西要出来必定要有一些硬条件的支持,而这些硬条件,可能比一个乔布斯要厉害得多。

.功底

本书里,引用了经济学家马祖卡托(Mriana Mazzucato)的一项研究,说 iPhone 的诞生,需要12个关键技术的储备 ——

微处理器

存储芯片

固态硬盘

液晶显示

锂电池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正是这个算法把声音信号和光信号这些模拟信号给数字化,才能让手机处理

互联网

HTTP 协议 和 HTML 网页语言

手机通讯网络

GPS

触摸屏

人工智能语音助手Siri

这12项技术都不是专门为了 iPhone 而发明的,它们在 iPhone 被创造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它们是美国的技术功底!有了这个功底,就算没有乔布斯,也会有雷布斯去创造 iPhone。

所以如果有人穿越到古代,甚至穿越到20年前,都绝对搞不出 iPhone 这种东西来。工业化以后的每一个发明背后都有一整个的配套体系,所谓的新发明都只不过是现代科技这棵大树上长出来的一个小果实而已。

但是这就有了一个问题。

苹果公司研发 iPhone 是有明确的利益驱动的,市场买账,所以你肯定乐意往里面投入重金,而你研发出来的成果,自己也有专享的权利。

可是 iPhone 背后这12项关键技术,其中的绝大多数,可不是哪个企业研发出来的。苹果公司用这些技术都基本上是拿过来就用了,苹果可没有处心积虑地研发这些技术好几十年,就等着2006年发布 iPhone。那些技术刚刚出来的时候,都根本不赚钱,甚至其中很多技术到现在也不盈利。市场机制,似乎不足以产生这12项技术。

那这些技术又是从哪来的呢?它们靠的不是市场,而是“赞助”。世界最大、最厉害的技术赞助者并不是什么风险投资公司,而是政府。

.赞助者

你每次浏览网页都要用到的 HTTP 通信协议,每个网页都要使用的 HTML 网页语言,最早都是西欧核子中心(CERN)为了方便物理学家之间传递信息而发明的。最早上网浏览信息的人浏览的不是朋友圈、也不是购物信息。西欧核子中心是专门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地方,它背后的赞助者不是商人,而是各国政府。

我们讲《注意力商人》这本书的时候说过,最早的互联网是美国军方的项目。1969年,是军方出资,把全国十五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网络连在了一起,叫做“阿帕网”(ARPANET),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

而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也是美国军方项目的成果。现在每个电子工程师都知道这个算法,这个算法的用处是如此的广泛,但是它的第一个应用,是探测苏联核试验的信号。1963年,肯尼迪政府搞了个项目,要监视苏联的核武器试验,这才有数学家发明了这个算法。

触摸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也是在西欧核子中心搞出来的,由英国政府资助。后来这个项目研发人员带着技术到了美国,又得到美国政府资助,还成立了一个私人公司。再后来这个公司被苹果公司收购了,触摸屏这才在 iPhone 上出现。

GPS 系统就不用说了,一开始就是为了军事用途。

最有意思的是,连智能语音助手 Siri,最早也是美国军方资助的。在所有民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在普通老百姓想都没想过自己需要智能助手的时代,军方就想给军事人员提供人工智能助手,他们赞助了20个大学的研究者共同研究这个项目。项目进行了7年,逐步成型了,就被一些研究者拿出来,成立了一家创业公司,公司的名字就叫 Siri。这时候民间风险投资开始进入,包括李嘉诚也投资了。等技术已经差不多做成了,苹果公司才收购了 Siri。最早种下 Siri 这个技术的种子的,是美国国防部。

说,甚至整个硅谷的半导体产业都应该感谢美国国防部,硅谷最早的一个半导体公司恰恰是国防部赞助的项目。

所以更精准的答案应该是美国军方、美国军方、美国军方。

而美军赞助基础研究可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它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叫“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efense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DARPA)”。

.全世界最大的黑科技制造者

如果你关注科技新闻,DARPA 可是个经常出现的角色。统计了一下,至少9次提到 DARPA。平时非常爱看的一个科技新闻网站叫 Solidot,其中就经常出现 DARPA 赞助的项目。

咱们来看看 DARPA 最近都在干些什么 ——

研发一个机器人飞船,用于修复地球同步卫星

修复受损的大脑,让大脑恢复记忆

用死亡卫星的零部件建造新卫星

研发既能上天又能潜水的飞行器

寻找如何将撕碎的文件恢复原样的方法

开发非冯诺依曼架构的计算机处理器

人体发电技术

完美加密的去中心化消息应用

等等等等。一句话,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是全世界最大的黑科技制造者。

我们得承认,美军,是个非常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组织。美军做这些事的“初心”可能都是为了打仗,而且美国可能经常打一些非正义的战争……

但是,美军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是美国企业学习的对象,美军的退伍军官是企业争相邀请的管理骨干,美军赞助的科技又给企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政府和私人

所以说,有些科技进步得靠政府推动。真正的创新工场不是搞个什么噱头忽悠风险投资,而是政府资助的那些扎扎实实的大项目。当一个技术刚刚露头、完全不赚钱、甚至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它的市场的时候,你不能指望企业研发。只有政府才有力量做一些看似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内容特别酷的黑科技。

而且美国政府赞助科研还有个优点,就是它不排斥私人公司参与。Siri 最早是军方的项目,但是快要做成了你说要出去开公司,政府也允许。不但如此,政府还很乐意把科研经费直接交给私人公司搞研发,因为它认为私人公司做事比大学和研究所的效率更高。

比如我以前做的是受控核聚变方面的工作,这个领域现在基本上还是基础科学的范畴,距离商业应用非常遥远,所以基本上都是拿政府的科研经费搞研究。但是就在这个领域,就有好几个私人公司,像雇佣一般企业员工那样雇佣一些物理学家做研究,而公司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政府的科研经费。只要你能做出成果来,你把科研经费当公司利润都可以。

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为什么能搞得风生水起?台前英雄是马斯克,沉默力量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SpaceX 的人才、技术甚至是它的订单,都是 NASA 给的。

有个流行的说法认为政府应该只做裁判员,不能做运动员 —— 公司在市场里尽量折腾,政府的任务是控制公司产生的“负的外部性(比如环境污染、什么公地悲剧之类)”,做好行业规范和监管。但事实上,至少从科研角度来说,政府有时候就得当个运动员。

如果市场在这个事儿上不好使,那可能就得靠国家队,就得靠“举国体制”。如果这件事儿已经做大了、市场好使了,那就再交给市场。这个做法岂不是很愉快吗?

我看 Solidot 上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新闻,说中国正在模仿美国,要搞自己的 DARPA!好像叫做“军委科技委”。

最后说个物理学史上的典故。费米实验室是个高能粒子加速器,做出过很多有意思的物理发现。当初,美国科学家希望政府给费米实验室多提供一些拨款,政府想拨款总需要一些实际理由,就问物理学家,你们这个实验室对国防有什么用吗?

物理学家的回答是“跟国防没啥关系……但是物理学研究是个了不起的事儿,所以我们的实验室会让美国更*值得*被防卫……”

结果物理学家还是拿到了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