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与正义:心灵的十字架必须背负
提及日本这个国度,很显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无法忘记,即使日本政客一再粉饰,依然无法埋没真相。但是从文学的角度看,日本这个过去却又有很多愿意去反思,并且有正义感的作家。在日系的推理小说中,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只是看到犯罪与警察之间的智力和追逐,但是却看到了这些年来所有的推理作家不懈的努力。而这次的《恶魔少年》,却是从警官和侦探的辛苦取证入手,结合当时发生的社会热点,将现实的生活问题以推理的方式来写就成的作品。读完之后,还真的感觉很有点与众不同。
日系推理和悬疑其实在东野圭吾之后,已经再度得到相当高的发展,在这些推理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的小说总是会和社会热点相结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很多作品还直击人心,读完之后,给人的感受是推理以外的人性与内心。而推理,其实也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真实的内涵。比如江户川乱步奖中很多获奖的作品就是如此,药丸岳的《恶魔少年》也是这样。
从翻译的角度看,《恶魔少年》其实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这本书也在推理小说界享有生命,并在2005年荣获第51届江户川乱步奖。很明显的日系写作的风格,设置了谜题,然后再在谜团之外加入不同的元素,这样在推理布局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影子,而因为这是社会热点问题,少年犯罪的题材自然就更引发大家的思考。
然而让人深思的一点是,故事并没有以人物的犯罪事实和最终结局为重点,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推理来探寻案件,以平静、严峻的笔调来剖析素材,然后将少年犯罪的案件都结合在一切,作者明白自己的立场,所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而是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入手,去以读者的视角直面少年犯罪这个社会议题。
故事并不是特别复杂,但是,在其中交错的人性的问题和作者的探索,却值得我们深思。《恶魔少年》的主人公A,泽村和也,一个看起来很单纯没有什么复杂关系的人,却在男主人公桧山贵志工作的咖啡馆附近的公园被人杀害。几乎所有人的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凶杀的这件事情会发生在他身上,而另一个少年,则是罪犯,因为桧山的妻子前田祥子的杀人凶手,就是确定是他了。这几件案件看起来的时候让人觉得有点模糊,那就是三个都未成年的人,究竟是怎么犯下这次的罪案的呢?
然而,这桩看起来没有什么的案件,却因为当时的《少年法》的规定而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甚至姓名和资料受到严密的保护,而桧山在《少年法》修正后才知晓这些资料,这三个少年的姓名才被公开。桧山愤慨不已,但是没办法,他们犯案的是偶,都是13岁的初中生,没有14岁,自然无法逮捕!
于是,“既然国家不处罚他们,那我就亲手把凶手杀了。”的宣言,在泽村死之后,很容易就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们怀疑,一定是桧山杀害了他们!
于是,受害者成了嫌疑犯,凶手反而成了被害者!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即使有犯罪,少年的一生也必然要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心灵十字架,但是这里的少年犯,却看不出这里的不同表现。甚至一些少年犯,还将杀人罪过也当是简单的事情,甚至完全不当一回事,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过而忏悔,更加看不出毫无悔过的念头;桧山的悲愤,就是因此而来!
而一个让人探究的地方就是,《少年法》保护的究竟是谁?我们又要如何看待?
也许,读完《恶魔少年》,你会有新的启示,也会开始思考,我们可以借助小说将自己代入,然后将这样的事件重新分析,少年犯罪,应该是谁的责任?这样的场景,就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