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曹公奇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探讨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2.学习本词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特别是关键词语,从中体味词人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教学难点:
从品味词句过程中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在玉堂署任职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屏显)
可见,柳永词和苏轼词的风格迥然相异。同学们已经学过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了婉约派婉丽柔美的风格,今天,我们再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一下豪放派气象恢弘的特点。
二、品读体味:
1.大声自由朗读全词三遍。
2.从这首词的题目“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内容呢?
预设: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古事。
3.词人怀念哪位古人?怎样怀念的呢?
预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发现提出):
(1)“初嫁”,为什么不是“出嫁”?
明确: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实际是周瑜与小乔结婚时24岁(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建安十三年)。“小乔初嫁了”这句是用以美人配英雄的手法,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这样写在于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又才华横溢。
(2)周瑜“雄姿英发”,怎么又是“羽扇纶巾”的装束?
明确: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这样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人,才是“风流人物”。所以作者在开头不写做“英雄人物”。
联想: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3)“谈笑间”怎么会“樯橹灰飞烟灭”呢?
明确:这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描写周瑜风度翩翩,潇洒从容,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赞扬其胆略及豪迈气概。少年得志,雄姿英发的周喻呼之欲出。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4.词人怀念周瑜,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发现提出):
(1)谁是“神游”者?
明确:多数人理解为苏轼,即课本上的理解。
也有一种理解为周瑜,即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
(2)为什么是“多情应笑我”?
明确:“多情人”是苏轼还是周瑜?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笑自己多愁善感;如果理解为周瑜,那么,周瑜就是多情人(与“风流人物”照应),笑苏轼至今功业无成。
两种观点,和上面“神游者”一样,还是理解为苏轼更合适一些。但无论是作者苏轼,还是周瑜,为什么会“笑我”呢?
背景: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元丰五年)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词为其代表作。(屏显)
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早生华发,心情不由沉重起来,笑自己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这句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3)怎样理解“人生如梦”?
明确: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两种因素都有。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愤懑,沉郁而不消极,且低落中不减慷慨豪放之情。
5.这首词的中心是怀古,那么词的上阙也是写怀古吗?为什么?
预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探讨(预设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发现提出):
(1)“浪淘尽”什么意思?
明确:浪,比喻时光。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如“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与《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比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是否相同?(参看对周瑜的描写)
明确:起句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长江浩荡,广阔无垠,滚滚江水奔流不止,然“逝者如斯夫”,千年万载与水东逝。千古风流人物亦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的对比。
“风流人物”指像周瑜那样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具有英雄气概,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人;“英雄人物”主要指的是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人。二者是有区别的。
(3)词人所游的“赤壁”,不是赤壁大战的遗迹,作者不知道吗?
明确:“人道是”, 表明只是别人说的,不是自己认为的。至于是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在这里已经显得不重要了,作者只需要借助这么一个历史古迹,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已。事实是,三国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原名蒲圻县,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即黄冈赤壁,并不是真正的三国古战场赤壁。这里,词人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所以,作者特意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表明词人心里也是明白的。赤壁因周郎而闻名。周郎,显得特别年轻潇洒。现在人们也将黄冈赤壁叫做“东坡赤壁”。
在长江非凡的气象中,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4)赤壁这里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穿”、“拍”、“卷”三个动词,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多少豪杰”,如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因而转入下阕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描写赤壁景色,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阻挡的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此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6.明明不是赤壁大战的古战场,词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明确:其实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大战古战场并无所谓,词人主要是想借怀古来抒怀,抒发了自己对昔日英雄豪杰的无限怀念、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
三、总结赏析:
1.纵观全词,“写景”和“怀古”有什么关系呢?
明确:写景引出了江山如画,抒发豪迈之情,自然联系到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从而“怀古”伤己,表达词人的情感。写景是游览所见,怀古是游览所思。写景是实景、是前提、是引子,怀古是虚景、是结果、是重点。
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1)映衬手法:是烘托的一种。
明确: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像,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
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明确:词人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紧紧融为一体,使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
3.再读全词,结合开头俞文豹说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体味豪放派的风格气势。
四、延伸拓展:(如课堂时间紧,可留作课后作业)
阅读《临江仙》一词,从思想情感上与本词作比较。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
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景色——即景抒怀——引发怀念
周瑜功业——怀古伤己——抒发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