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可可托海地质公园的三号矿坑。
7:30左右,我们到达可可托海地质公园。
在公园大门口对面大约50米的地方有一个巨型雕塑,雕塑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矿工工作的剪影,上面部分是各种印着微量元素名称的不规则形状。很多微量元素的名字从来不曾听说,更不知道怎么念。我们一行人在雕塑前合影。进入地质公园的大门往里走大概五六分钟,在右手边,我们看到了三号矿坑的模样,像一个巨型的田螺,一座大山被挖掘成一个矿坑,上大下小,呈螺旋状。在蓝天的背景下,异常壮观。
大概半小时后,我们上了景区的大巴车,车子在山路上盘旋。过了大概十几分钟后,我们到了其中一个仅供参观的矿坑门口,导游去买票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开始穿上事先准备好的羽绒服或防风衣,据说坑洞里只有十度左右。我们从刚刚的夏天模式立马切换成冬天。全副武装后,我们跟着解说员进入洞坑内,这是一个体型微胖的中年男子,一脸黝黑,他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开始向我们介绍起来。洞内昏暗,我们一边在洞内行走,一边顺着他指的方向观看。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看到了没隔几米就陈列着一块矿石和它的简介。抬头看去,很多岩石中都夹杂着晶亮的矿石。他的声音忽近忽远,听得不是特别真切。后来我百度了一下可可托海地质公园喝三号矿坑的资料,如下:
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面积2337.90平方公里,地处新疆东北麓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三号矿脉、萨依恒布拉克、可可苏里及卡拉先格尔五个景区组成。
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坑内有86种矿共生。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三号矿脉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最令人惊喜的是这是一个草帽型矿,在矿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
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以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
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
我们大概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参观完了三号矿坑。以上资料的精华部分,导游都有介绍。最后在我们热烈的掌声中,讲解员完成了他的这次任务。我们的掌声一半是送给他的,另一半是送给那些曾经在这个矿坑工作和生活的无名英雄们。在暗无天日,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他们默默地奉献着,无人关注,无人知晓。看着坑洞内的工人雕塑,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在洞内的半个小时,似乎穿越到那艰苦的岁月,眼前浮现出他们一锤一凿敲击岩石的身影,仿佛看到了他们喝着凉水,啃着干粮的模样,也好像看到了他们累了困了席地而坐,或躺在冰冷潮湿的地面打盹的样子……
走出矿坑,阳光格外刺眼……洞外依旧是蓝天,蓝得纯净高远……